-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人间四月天,菌棚春意浓。当前正值羊肚菌采收季,4月1日,由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肖扬领衔的专家团深入“中国蘑菇之乡”新洲徐古街,为羊肚菌产业发展“把脉开方”。
在许易村“羊肚菌—草菇”轮作基地,春意萌动的菌棚内,乳白色菌柄托着蜂窝状菌盖的羊肚菌破土而出。这种被誉为“菌中黄金”的珍稀食用菌,因富含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近年来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基地负责人贾红民介绍:“通过错季轮作,我们让羊肚菌与草菇在温湿度需求差异中实现‘无缝衔接’,亩收益突破5万元!”
“这种创新模式好比给土地装上‘换气扇’。”肖扬教授手持菌棒向种植户解析,羊肚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极为敏感,传统连作易引发土传病害,而草菇栽培能有效分解基质中的木质素,就像给土壤做“深度SPA”。
不过肖扬也提醒,虽然首年增产显著,但菌群演替需要持续监测。专家们现场采集了试验田间的菌株病害样本和土壤样本,进行后续的科研分析,并提出在不同生长时期将再来现场采样,持续跟踪该模式的后续进展。
走进“胡畈村羊肚菌产业项目”种植基地,专家团们俯身查看菌床:“这个菌丝网络非常健康!”当发现个别区域存在盘菌竞争时,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马晓龙当即开出“营养处方”,并示范采收手法。
据了解,徐古街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北边缘,与麻城、团风、罗田交界,素有“全国双孢蘑菇之乡”美名,“徐古蘑菇”“蓝色果香蓝莓”“大别山小香薯”“大别山羊肚菌”等名特优农产品远销省域内外。从2008年至今,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徐古的主导产业逐步实现了从狭义的“双孢蘑菇产业”到广义的“大食用菌产业”的蜕变,双孢蘑菇、杏鲍菇、香菇、金针菇、草菇、秀珍菇、姬菇、平菇、鸡腿菇、羊肚菌等多品种发展,已成为市场主导。
“智能化、工厂化、规模化是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徐古街道人大主任周胜利表示,作为新洲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承载区,街道将持续立足优势产业,借助专业团队力量,推动区域大食用菌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吴思 陶应飞)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