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解放思想大家谈⑤丨向苏州学什么?未来方法论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31 11:17:14

编者按: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的巨幕上,由12.8万个传感器编织的“数字孪生体”正吞吐着每秒5TB的产业数据,这座连续9年蝉联国家级经开区榜首的园区,将产业链的呼吸脉搏转化为可计算、可迭代的数字基因:每一栋楼宇的能耗、每一条管网的动态、每一片产业园的“碳足迹”都被精准刻画。这座GDP超4000亿元的国家级经开区,正用“未来视角”重构发展逻辑。当传统“对标学习”转向更深层的模式革新,宜昌高新区需要的不再是“复制答案”,而是破译苏州如何用“未来方法论”解题。

定力密码:用“留白”播种未来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离不开其“规划先行”的发展理念。30年前,由新加坡规划专家主导设计的园区手绘规划图,如今与实景高度契合,成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写照。园区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平均每五年动态评估与调整修编一次总体层面规划,确保规划紧跟时代步伐。这种战略定力,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苏州用超前20年的“留白艺术”,将曾经的荒滩变为如今的“中国药谷”,破解了产业迭代与土地资源的时空矛盾。

▲苏州工业园手绘规划图图源:经济参考报

▲苏州工业园实景图图源:经济参考报

“宜昌磷矿资源丰富,但产业链集中在传统化工领域。”“规划要预留弹性用地。”宜昌高新区的干部们沉思:苏州用“留白”破解产业迭代与土地矛盾的思路,让我们反思如何为循环经济、新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未来场景腾出空间。真正的战略定力,是敢于用今天的沉没成本兑换明天的爆发势能。

数字觉醒:从“工具”到“认知”

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大脑指挥中心,AI招商专员“园小智”正用机器学习筛选全球半导体项目,让传统招商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智慧狩猎”。这标志着苏州的数字化已经从“工具革命”转变为“认知革命”。授课老师表示,未来的园区应是会思考的有机体,智能电网、物流算法、危机预警系统等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9月29日,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大脑”内测版正式发布。图源:苏州工业园区发布

“数字化不是简单‘上系统’,而是重构管理逻辑。”当了解到当地企业98%的政务服务实现“零材料申报”,产业地图、能耗监测等12个智慧平台已接入全市政务云,学员们感叹,我们的“数字化”还需努力。苏州的实践提示我们,数字化不仅是工具的改良,更是认知的革命。只有从管理者到企业全员觉醒,才能推动园区的数字化进程。

韧性突围:闭环生产背后的“备份体系”

在培训中学员了解到,2022年长三角疫情严峻时,苏州工业园区却上演了“闭环生产奇迹”,企业社区化身微型城市,核酸检测机器人穿梭于车间,区块链技术保障全球供应链不断链。盛虹集团疫情期间使用的“防疫泡泡”模型:2000名工人吃住在厂区,无人配送车运输物资,区块链技术保障全球订单履约。当时园区3天内协调90家供应链企业复产,保住百亿产值。这种应急能力源于常年储备的“备胎计划”——关键零部件库存、柔性生产线、多元化市场布局。

“宜昌产业抗风险能力不足。”大家思考:我们是否构建了“抗波动系统”?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单一依赖资源禀赋的发展模式风险倍增。宜昌的磷化工集群能否植入柔性生产线应对市场波动?能否培育氢能、氟材料等“备胎技术”?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构建“抗波动生态”,方能化危机为跳板。

思想破冰:从“学习”到“共创”

学员们在学习苏州经验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大家表示,将聚焦“改革、开放、创新”三个关键词,以当“标兵”的追求、做“尖兵”的担当,开启与苏州的双向对话。从产业选择的“断舍离”到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从“制造车间”到“智造枢纽”,宜昌高新区需要的不仅是政策移植,更是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层变革。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风貌 图源: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正如苏州人常说的:“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这“四敢精神”,正是宜昌高新区干部团队在此次考察学习行程中亟待转化的核心收获。这种开拓进取的工作理念,或将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论。

来源:宜昌高新发布

责任编辑:夏晓君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