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丨周中金
乙巳年初十一,寒风凛冽,我坐在水龙头被寒风堵住的院子里,暖阳倾洒而下,却未能驱散周身的丝丝凉意。这时,手机里传来微友的添丁节祝福,我的目光缓缓移向庭院中的三棵大树,思绪也随之飘远。
那棵十余米高的枇杷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宛如我的子女们,在成长的岁月里,有着太多我难以全然洞悉的憧憬与梦想。往昔的画面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孩子们年幼时,总是兴高采烈地绕着枇杷树奔跑嬉戏,满心期待着爬上树去采摘那一颗颗金黄饱满的果实,他们清脆的笑声和欢快的呼喊声,仿佛还在庭院的上空回荡。一旁那两棵有着四十多年树龄的松树,高大而挺拔,然而松球和松枝却常常在风中肆意飞舞,无意间伤人,这让我满心忧虑,却又隐隐感到一丝欣慰,就像看到了子女们年少轻狂、锋芒毕露的模样。它们那庞大的树冠,在炎炎夏日撑起一片清凉绿荫,可到了冬日,却又遮挡住不少温暖的阳光,这种既依赖又矛盾的情感,在我心底反复纠缠。
曾经,我不止一次动过砍掉枇杷树的念头,也向邻居提议处理掉那两棵高龄松树,可每次话到嘴边,那份想要付诸行动的想法刚一浮现,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执念硬生生地阻拦。这些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默默见证了我子女的成长轨迹,也目睹了我们这个家庭的点点滴滴、岁月变迁。犹记得有一回,儿子在松树下玩耍时,不小心被松枝划伤了脸颊,疼得大哭起来,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狠狠揪起,疼惜不已,可我也清楚,这或许就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代价。这些树,早已不再是毫无生命的植物,它们宛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与我、与我的家庭紧密相连,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割也割不断。
我久久凝视着东方,眼前这三棵巍峨耸立、相互守望的大树,让我不由自主地畅想子女们的未来。我衷心祈愿他们在外面的世界里,能如这几棵树一般,扎根深厚,枝叶繁茂,尽情吸纳天地间的灵气,与日月同辉,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些树,承载着我对子女沉甸甸的期盼,也寄托着我对生命深深的敬畏。
在这个传统的添丁节里,这三棵树已然成为我内心情感的寄托与象征。从古老的“添人进口”习俗,到如今注重精神传承,这个节日在我的心中被赋予了全新而深刻的意义。
寒风吹拂下的水龙头,与手机里满含现代气息的微信祝福语,传统与现代在这一方小小的庭院里激烈碰撞、交融。而树语所传达出的生命感悟,与微信上简洁的祝福话语,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进行着一场奇妙而又意义非凡的对话。
我的内心被矛盾的情绪填满。一方面,松球伤人、树影遮阳这些现实问题,实实在在地给我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另一方面,这些树又在精神层面给予我无尽的慰藉与力量。这场物质与精神的较量,让我对生命的复杂多面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身为一名退役军人,我身上有着难以磨灭的独特烙印。长期的军旅生涯,让我养成了极强的纪律意识,对秩序也格外敏感,这使我对周围的环境时刻保持着特殊的关注。然而,在这看似坚毅刚强的钢铁意志之下,藏着的是我对生命细腻而温柔的情感。我对这些树的坚守与守护,恰似我曾经对国家和人民的守护,满怀坚定与执着,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这个庭院,因为这三棵树,被赋予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物理空间来看,它们的布局宛如一座金字塔,和谐而又稳定;随着四季更迭,光影变幻间,演绎着独属于季节的韵律;枇杷树的果实、松树的针叶,无一不在展现着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肌理之美。而在情感维度上,这些树木早已成为我们家族记忆的珍贵载体,那一圈圈的年轮,宛如一部部无声的编年史,忠实记录着我们的生活点滴;深埋地下的根系网络,恰似家族血脉的紧密联结,错综复杂却又牢不可破;它们形态各异的树冠,则仿佛寓意着不同人生阶段的格局与境界。从生命哲思的高度去审视,这些树的“巍峨相守”,蕴含着万物共生的智慧;“与日月同辉”,是对生命永恒的不懈追求;而“吸纳天地灵气”,更让我深深领略到东方哲学的深邃与玄妙。
在这个小小的庭院里,我与这三棵大树展开了一场深入灵魂的生命对话。它们不仅是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伙伴,更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寄托。在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交织的时代浪潮中,我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对家庭、对国家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这些树,将永远在我的生命长河里,熠熠生辉,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亮丽风景线。
每当回忆起那些与子女们一同在树下度过的美好时光,我的内心便被温暖与幸福填满。无论是他们在枇杷树下你追我赶、嬉笑打闹,还是在松树下安静专注地读书学习,每一个画面都成为我生命中无比珍贵的回忆。这些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蜕变,也见证了我们之间血浓于水的深厚亲情。我深知,无论子女们今后走到天涯海角,这些树都会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熠熠生辉,为他们指引着家的方向,让他们永远铭记家的温暖,铭记父爱的深沉与厚重。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愈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而这些树,无疑是这一切最有力、最忠实的见证者。
值得庆幸的是,乙巳年春节,远在军营的子女们纷纷带着各自的孩子回家团聚。当我询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庭院里这三棵树时,他们眼中满是自豪,兴致勃勃地向自己的子女讲述着曾经与树相伴成长的故事。孙子、外孙们围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的光芒,他们绕着这些树,不停地打量着,惊叹于它们的高大伟岸与饱经沧桑。在这些新一代孩子的眼中,这些树不仅是家族记忆的鲜活符号,更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看着这样的场景,我的内心满是欣慰与满足,我知道,这三棵树所承载的故事与情感,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家族永恒不变、紧密相连的精神纽带。在讲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子女们回忆起了许多树下游戏的欢乐场景,而孙子和外孙们则通过父辈的生动描述,对这些发生在树下的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这些记忆对于他们来说是间接的,但无疑极大地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年轻一代打开了一扇了解家族历史与价值观的大门 。
堂屋门楣上新装的摄像头,像只永不闭合的眼睛。我每天进出都要冲它挥挥手,就像当年在部队向哨兵敬礼。孙子在武汉的视频里说:"爷爷你这样像在演谍战片。"
其实我知道,这摄像头是老伴、儿子儿媳的"千里眼"。上个月他们装完设备,特意在视频里教我:"爸,你看这里有个小红点,亮着就是在工作。"我故意凑近镜头,让他们看清我新刮的胡子楂:"放心吧,我每天七点准时进堂屋,比上班打卡还准。"
笔墨纸砚依旧摆在八仙桌上,但现在多了个手机支架。每天清晨,我把毛笔在砚台里蘸三下,就像给摄像头报个到。有时候写着写着忘了时间,手机突然震动,孙子的小脸就跳出来:"爷爷你的粥要煮煳啦!"原来他从监控里看见我熬粥时趴在桌上打盹。
最有意思的是下雨天。我故意把雨伞倒放在摄像头前,伞骨撑开的弧度刚好挡住镜头。孙子在视频里急得直拍桌子:"爷爷你别躲猫猫!"我慢悠悠把伞挪开,露出窗台上新采的金银花:"刚才给你摘花去了,晒干了泡茶喝。"
有次感冒发烧,我特意没开摄像头。结果中午接到老伴电话:"老头子,监控怎么黑屏了?"我只好实话实说:"怕你们看见我病恹恹的样子。"当天下午,快递就送来了退烧药和体温计,还有孙子画的"爷爷打败病毒"漫画。
现在我学会了和摄像头对话。写累了就对着镜头说:"小宇啊,爷爷今天的'永'字写得比昨天强。"过会儿视频就会弹出来,孙子举着作业本:"爷爷看我写的'大'字!"我们隔着屏幕比谁的字更歪扭,仿佛回到他小时候在地上画蚂蚁的时光。
前天清理抽屉,发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1998年抗洪抢险时,我在大堤上啃馒头的样子。如今照片旁边多了个电子相框,循环播放着孙子在武汉的生活片段。两个时代的影像在堂屋交汇,让我想起当年在部队用半导体听新闻联播,现在老伴、孙子用监控器"收听"我的日常。
今晚写完最后一张"福"字,我把摄像头转向窗外。月光下的晒谷场空荡荡的,只有老黄狗在打盹。突然屏幕亮起,孙子的声音带着惊喜:"爷爷快看!我在武汉看见月亮了!"我们隔着百多公里,同时举起手机拍摄同一轮明月,就像把思念折成了纸飞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