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穴市第四实验小学 王丽琴
开篇引入——古诗韵律的呼唤
随着清脆的铃声划破教室的宁静,我转身,目光与学生们交汇,宣布本节课我们将共同踏上一段探索之旅——《寒食》的诗意探索。在黑板上,我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写下全诗,学生们则在我书写的间隙,按照“初读感知——节奏把握——平仄体验”的梯度,轻声而专注地朗读着这首古诗,教室里弥漫着朗朗读书声,为这堂课铺垫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初步朗读与平仄探索——韵律之美的初体验
我首先邀请几位学生朗读,以检验他们的预习成果。正如预期,《寒食》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文字障碍不大,朗读流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诗歌的节奏与平仄之美。通过集体讨论,我们在黑板上标注了平仄符号,并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进行验证。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仄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古诗韵律奥秘的好奇心。
面对“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平仄的疑问,我巧妙引入方言体验,让学生尝试用宁波方言说出“食堂”和“蜡烛”,发现“食”与“烛”在方言中发音短促,应视为入声字,这一发现让学生们兴奋不已,也让他们对古诗韵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随后,通过反复朗读,学生们在平长仄短的韵律中,进一步沉浸于诗歌的韵味之中。
意象解读与诗意挖掘——意象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朗读之余,我引导学生聚焦于诗歌的意象,从“春城飞花”到“东风御柳”,再到“汉宫蜡烛”,每一处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情感色彩。我鼓励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诗歌,描绘出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并思考这些画面背后的深意。
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提出了诸多疑问,如“无处不飞花”如何理解?“东风御柳斜”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暗示了什么?通过逐一解答,我们共同揭示了“飞花”象征春天的生机,“御柳斜”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枝摇曳的柔美,而“汉宫蜡烛”则暗含了新火传递的习俗与权贵特权的讽刺。
情感体会与主旨探讨——诗人心迹的细腻捕捉
在理解诗歌意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学生们首先感受到了诗人在描绘春日美景时的愉悦与惬意,然而,当目光转向“轻烟散入五侯家”时,那份对权贵特权的讽刺与不满逐渐浮现。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份讽刺,我引入了《汉书·元后传》、《后汉书》中关于“五侯”的记载,以及唐德宗对韩翃此诗的赞赏与欲赐其职的历史背景。这些史料的补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历史背景,也让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审视了诗歌的主旨,有的看到了讽刺,有的则感受到了诗人对习俗的记录与对时代的反映。
结语——诗意与情感的深度交融
在这堂课的尾声,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寒食》的朗读技巧与意象解读,更在探索中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诗人的细腻情感。他们学会了如何透过文字,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诗人的心绪。这堂课,不仅是一次古诗教学的实践,更是一次文化之旅与情感之旅的深刻体验,让学生们在诗意与情感的交织中,收获了知识与心灵的双重滋养。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