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武当文化是个泛概念,有地域特征,但包罗万象。历史沉淀丰厚,备受世人关注。2023年,湖北省提出“湖北旅游武当突破”,支持十堰市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局一马当先,成绩可圈可点,成果多,成功案例多,成效也很明显。
但学术界普遍存在:武当文化观念认识不清(比如:道文化与道教),专有概念模糊(比如:太极与太极拳),理念升华不足(比如:具有世界概念的武当武术局限为武当山特区武术)等问题,影响了政府研究与决策导向,聚合发力不准等行政绩效,市场张力不足等。鉴于此,本人对武当文化谈谈初浅认识,供交流分享。
一、核心理念
基于武当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哲学内涵,其核心理念概括为“五观”,即:天人合一(人文)观;阴阳平衡(守正)观;和谐共处(整体)观;和衷共济(发展)观;国家大义(奉献)观。
这“五观”聚焦,可浓缩表达为“一核三维四象”,即:
一核:太和之道
1、核心地位。以《周易》“保合太和”为哲学根基,追求天、地、人三者的终极和谐状态,强调万物共生共荣的宇宙观。
2、内涵延伸。武当山禀“太和之元气”,阴阳二气在此收放推移,推动万物生成与动态平衡;通过身心调和、人际和睦、自然共生、天地和合四重维度,提供化解现代冲突的智慧路径。
三维:实践准则与价值目标
1、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指导武术招式(如太极拳的“以柔克刚”)、建筑布局(九宫八观依山势而建)等实践。
2、天人合一。生命整体观:将太极、阴阳等哲学概念融入武术修炼(如“意到气到”)与养生实践(导引术、内丹术),实现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3、和合共生。以“诚信向善”伦理构建和谐社群,并通过武术、建筑等载体传播“止戈为武”理念,促进跨文明对话。
四象:哲学符号与应用领域
1、太极。武术招式的圆转流动(如太极拳)与宇宙生成论的动态表。
2、阴阳:万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贯穿武术攻防(刚柔相济)、建筑布局(虚实结合)等实践。
3、五行。自然元素相生相克理论,指导养生术(如内丹修炼的五行调和)与医学应用。
4、八卦。宇宙运行规律的符号化表达,体现于武术步法(八卦掌的方位变化)与建筑装饰(八卦纹样)中。
需要说明的是,该体系以“太和之道”统领全局,“三维”为实践路径与价值目标,“四象”为哲学符号与具象载体,共同构成武当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框架。
二、表现形态
静态文化、活态文化两种。武当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核心,融合多元实践体系,其表现形态可通过以下方式呈现:
(一)物质文化遗产
1、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群包含九宫八观等200余栋建筑,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以“天人合一”理念布局,如南岩宫悬于绝壁、紫金城依山势曲线建造,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巅峰。
2、文物与工艺。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文物7149件,包括金殿、九龙紫光宝剑等,其铸造技术(如金殿失蜡法)代表15世纪前世界冶铸最高水平。
(二)武术与养生体系
1、武当武术。千百年的发展,武当武术已经形成独立的拳派拳系。道内外传播2条线。民间武当武术逐渐形成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代表,强调“以柔克刚”“动静结合”,招式如行云流水,兼具技击与修身功能。以张三丰为代表的《太极拳十三式》等著作奠定理论根基。
2、道家养生。融合导引术、内丹术与中医理论,发展出多个“国家健身气功运动养生处方”,以武当纯阳门第23代传人,湖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岳武(蔡星生)奉献“国方”为代表,通过康养旅游产品转化为现代健康生活方式。
(三)艺术与美学表达
1、建筑装饰艺术。古建筑彩画、雕刻及斗拱结构(如太子坡五云楼十二梁柱设计)体现自然和谐美学,与山林景观相映成趣。
2、道乐与仪式。道教音乐、法器等融入宗教仪式,形成独特的视听文化符号,部分通过现代展演活化传承。
(四)学术与哲学体系
1、道家理论体系。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结合儒家、佛家思想,形成“宇宙整体观”“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贯穿武当武术、医学等实践。
2、研究载体。《武当文脉》《武当养生与丹道修炼》《武当道门五行养生桩》《武当九式吐纳养生法》《武当养生筋经八法》等学术成果系统梳理文化脉络,国际论坛搭建传统与现代文明对话平台。
(五)民俗与节庆活动
1、信仰习俗。真武神信仰辐射全国,武当山金殿长明灯600年不灭,象征精神传承不息。
2、武术展演。国际武术联谊大赛、千人太极展演等活动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景,每年吸引超3万名海外弟子参与。
(六)国际化传播形态
1、文化符号输出。通过海外弟子网络、影视动漫等媒介,将太极美学与道家思想推向全球,形成跨文化认同。
2、世界遗产影响。作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理念的窗口。
武当文化各形态相互渗透,如古建筑群既是物质载体,也是武术展演舞台;武术既是技艺,又是哲学思想的动态表达。
三、依托载体
武当文化以多元载体为根基,形成了兼具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具体可分为以下维度:
(一)物质文化载体
1、道教古建筑群。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包含紫霄宫、太和宫等九宫八观建筑群,其布局融合自然地势与道家哲学,成为玄学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具象化表达。
2、文化遗产景观。玉虚宫遗址等历史遗迹通过修缮活化,成为文化展演空间,如千名太极爱好者在此演绎武当太极拳的盛景。
(二)非遗实践载体
1、武当武术体系。以太极拳为著名,武当纯阳拳、太乙五行拳、玄武拳、太和拳等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拳种,涵盖剑、棍、枪等器械流派,兼具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功能,通过国际武术展演、赛事(如武当太极拳国际联谊大赛)实现跨文化传播。
2、道家养生技艺。融合道门内丹术、中医理论的导引养生法,通过现代康养旅游产品开发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
(三)学术与教育载体
1、研究平台建设。通过《武当养生与丹道修炼》等学术成果系统梳理道家哲学,构建“武当之见”论坛体系,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2、研学实践基地。五A级景区与武术馆校联动开发特色研学线路,如古建筑艺术鉴赏、太极功法研习等沉浸式教育项目。
(四)品牌传播载体
1、城市品牌联动。“武当山=十堰”战略强化地域标识,通过文旅收入反哺文化保护(据有关资料表明,2023年十堰旅游总收入76.3亿元)。
2、国际化媒介。以武术为媒介开展“以武传道”,通过海外弟子网络、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输出道家思想,形成全球文化认同。
(五)艺术与美学载体
1、建筑装饰艺术。古建筑彩画、雕刻工艺体现自然和谐美学,如太和宫斗拱结构与山林景观的视觉呼应。
2、太极美学表达。武当太极拳的招式韵律蕴含动静平衡之美,通过影视、动漫等新载体重构传统美学语言。
值得说明的是,载体间存在交叉赋能,如古建筑群既是物质遗产,也是太极展演的舞台;武术既是非遗技艺,也是国际传播的媒介。这种多维载体的协同作用,使武当文化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
四、现代价值
1、文化传承与保护。武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道教理论、历史、建筑、文学、艺术、民俗、武术、养生术、医药和科技等多个领域。通过研究和保护武当山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旅游经济发展。武当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通过打造“祈福胜地、太极武当”的旅游IP,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武当山的文化旅游活动也有助于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3、健康养生。武当文化中包含丰富的养生术和医药知识,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推广武当养生术和医药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4、国际交流。武当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和学者。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文化的繁荣。
五、武当文化的转化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旅游开发。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圣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通过文化旅游开发,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武当山的古建筑、道教文化、武术表演等,感受武当文化的魅力。例如,武当太极拳已成为连接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桥梁和文化纽带。
2、品牌塑造与推广。武当养生文化的品牌塑造与推广是武当山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合养生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养生游的转变,提升武当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例如,2024年世界武当太极大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武当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文物保护与利用。武当山古建筑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十堰市高度重视武当山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等方式,确保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4、现代科技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MR(混合现实)技术和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例如,MR多人互动沉浸展《黑暗创世纪》利用最先进的MR和大空间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文化体验。这种科技赋能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丰富了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也为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广泛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
5、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武术比赛、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武当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全球80多个国家的孔子学院开设武术课程,每年培育数十万海外学员,展示了武当文化在全球的广泛影响力。
六、武当文化的未来展望
武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其未来发展将围绕文化保护、产业创新和国际化传播展开,呈现出多维度的战略布局: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1、古建筑修缮与格局恢复。武当山持续推进古建筑群保护修缮工程,计划完成紫霄宫、复真观等11类109项修缮项目,重点恢复“九宫八观”鼎盛时期建筑格局,同步建设文物监测管理平台和安防体系,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2、非遗传承创新。通过短视频、动漫等新媒体形式活化传统技艺,如武当武术传承人蒋师莫以破圈内容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推动太极、道乐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1、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山上增辉添彩,山下腾笼换鸟”为思路,打造集道教文化、武术体验、康养旅游于一体的“武当新圣地”,推动34家景区提档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新业态。
2、品牌价值提升。通过“武当山=十堰”的城市品牌战略,强化地域辨识度,2023年已实现旅游总收入大幅提升,计划联动南水北调水源地等资源,形成“一心多点全链”的文旅格局。
(三)国际化传播与学术研究
1、文化符号输出。借力马来西亚等国际客源市场拓展经验,举办国际论坛、武术展演等活动,构建道家哲学与全球议题对话平台,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2、学术体系构建。深化武当文化研究,系统梳理道家哲学、建筑艺术等核心内容,推动系列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现代话语体系。
(四)青年与科技赋能
1、青年人才吸引。十堰市构建国际化青年城市,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青年参与文旅创新,如武当武术与动漫、互联网结合的创新实践。
2、数字技术应用。探索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游客沉浸式体验。
武当文化未来将以“保护为基、创新为翼、传播为径”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中持续焕发活力。 (作者:蔡星生 十堰市政协文史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