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象山时评】 从“看不见”到“共情”是改变的开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21 23:40:03

狭小的空间里整齐摆放着衣物鞋子,旁边是干活工具,地上铺着盖住坑位的废旧宣传板。最近,透过大学生视角,保洁员的日常生活被看见、被关注。互联网上,网友们纷纷呼吁给保洁员设置休息室。(据荔枝新闻)

正如很多人所分享的,不只是大学校园,就是我们熟悉的写字楼、商场、机场车站等场所,几乎难以看到保洁员休息室。他们在仓库、楼梯间、厕所和工具间暂歇并不罕见。相较于年轻人的“发现”,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的日常。

我们热衷于打造光鲜亮丽的“城市封面”,却对劳动者的基本需求选择性失明。互联网上的呼吁不仅是对个体困境的关切,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高度的反思。

享受着公共场所内保洁员们带来的舒适便捷,也要看到他们蜷缩在厕所隔间的困顿。被文明浸润的大学生看见了生活在城市褶皱里的人,教育的价值因此闪耀。网友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思考,讨论休息室应提供的设施,如储物柜、折叠床、微波炉等,并强调“这不是福利,而是基本权利”。因为大学生们的发声、网友们的呼吁,让更多的人对保洁员群体产生了共情,而“共情”就是改变的开始。

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细节里。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相关进展。2023年北京市出台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中,首次将“劳动者休息区”纳入强制规范:每500米服务半径内应设置不少于10平方米的休息空间;2021年,杭州市推出“爱心驿家”计划,将社区闲置空间改造成劳动者休息站,提供空调、热水和医药箱。还有多个城市开展劳动者休息室、歇脚点等的建设,并不断听取民众建议、关切一线劳动者的需求,丰富、完善配套措施,为劳动者提供工作之余的“小憩之地”。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利用社区公用闲置空间,发动爱心商家,动员社会力量打造了一批“爱心驿站”“小哥食堂”“纳凉点”……这种“微小而确定的温暖”证明,人文关怀与城市发展并非对立项。

当劳动者的需求被看见,当每个职业都能体面地栖居,我们才能说这座城市真正配得上“文明”二字。“我呼吁能够给保洁员设立休息室”的探讨下,方案的可行性仍需考量,比如,休息室设置在哪儿才能既方便又卫生?想要妥善解决保洁员休息室的问题,除了提供物理空间的支持和建设,还需要建立合理的休息机制和工作安排,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和我们一样,保洁员也是在为生活努力的打工人,他们为我们擦亮城市,我们也有责任给予他们体面与周全。这是民生大事,也是“以人为本”的生动写照。(评论员 王茜)

(来 源:荆门日报)

责任编辑:王倩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