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8年上升27位,大冶冲刺全国县域50强丨封面策划③
支点财经 2025-03-19 18:00:08


图片

大冶高新区产业园区一角(大冶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大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产业,实现“无中生有”,冲击全国县域50强可期。


图片


大冶,4000多年来炉火不息,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近代张之洞开办大冶铁矿,拉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两次视察大冶铁矿。这里生产的铜、铁等原材料,影响全国工业发展。


然而,经过多年采掘,2008年大冶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怎么办?靠科创引领产业振兴。3月4日,大冶市委书记孙辄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依托工业底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产业实现“无中生有”,提升GDP总量,冲击全国县域50强可期。


数据显示,2024年,大冶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00亿元,主要指标好于全省、全国水平,赛迪全国百强县排名55位,实现8年8次进位,累计上升27位。


劲酒香飘全国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猛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一句广告词,让劲牌火遍大江南北。


到大冶,劲牌可要去看看。


在劲牌展馆,劲牌的变迁历史,是这家企业澎湃的创业史。


过去,作为一家国营小酒厂,通过企业改制、科技创新、延伸链条,经过70多年发展,带动当地制瓶、制盖、包装、工业旅游等全产业链健康发展,年综合产值超200亿元,成为我国保健酒龙头企业。


图片

劲牌公司参展2024年成都春季糖酒会。(劲牌公司供图)


目前,劲牌、钢铁等产业产值过百亿元,是大冶产业的底色。


然而,大冶主要工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配套能力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产业的整体效益。


大冶市委改革办相关人士介绍,大冶产业结构“偏重”,采矿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最高时的43.5%降至2024年的8.7%。但工业占比偏大,第三产业占比偏低,工业门类仍以传统的重工业加工为主。


大冶的后劲在哪里?要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等产业。


3月5日,支点财经记者来到位于大冶的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迪峰换热器)。一块“鼓励创新型犯错 ”的字牌,悬挂在厂房横梁显眼处。在公司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厂区生产车间一派繁忙。


迪峰换热器副总经理马少剑介绍,过去,传统换热器在严苛工作环境下,易腐蚀、噪声大、寿命短,最重要的是国内换热器生产设备技术落后,关键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受国外垄断和封锁。


目前,迪峰换热器参与了8项换热器标准(包括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各类专利及相关知识产权100余项,突破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冷却器等多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3%。


在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大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区,各类型的可折叠LED展示大屏,将光学与美学融为一体,呈现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


记者看到,一台灯笼形状的LED屏引人注目,这是大美科技的首创产品。相对于可规模化生产的常规屏,异形屏因其形状的多样性,更考验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


大美科技负责人易高清告诉支点财经记者,大冶LED生产线,是公司生产工艺最先进的产线。


2023年,大美科技以租赁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现有厂房的形式,投资10亿元建设Mini LED超高清显示屏项目,该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2024年封装车间产值超过2亿元。


“这个(LED显示屏)市场高达千亿,我们有足够的市场拓展空间与发展前景。”易高清说。


正如易高清所说,近年来,国内LED显示屏市场发展势头迅猛,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700亿元。


目前,大美科技正在谋划推进Mini LED显示屏生产项目,从专显进军商显,抢占民用领域大蓝海,打造全球LED光显行业领军企业。


落地大冶两年多来,大美科技也面临不少挑战,招工难就是其中之一。易高清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广发招贤帖,希望引进一批高端研发人员。


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叶学平认为,大冶应持续加大人才与技术投入力度,增强产业的韧劲与经济的可持续性,这是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长城汽车布局大冶

打造10万辆整车基地


走进位于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的立中车轮(湖北)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崭新的车轮在经过熔炼、铸造、热处理等工序后被整齐摆放在传送带上,工人们穿梭其间,检查产品质量、操作设备运转……


公司总经理余秋林说,从1亿元、5亿元再到6.2亿元,公司2022年建成投产后3年产值实现“三级跳”。在两年时间内,公司发展成为湖北省最大的铝合金车轮制造企业。


立中车轮车间所在地原为汉龙汽车轮毂工厂,曾是一个“烫手山芋”。记者了解到,2017年,大冶引进浙江铁牛集团组建湖北大冶汉龙汽车有限公司,因该企业经营不善,到2020年停工停产,巨额债务包袱留给了当地政府。


如何收拾“烂摊子”?大冶市在推进汉龙汽车整体债务化解的同时,积极盘活厂房、设备资源,于2022年引来长城汽车入驻,并带动立中集团、诺博汽车座椅、精工汽车底盘等30余家链上企业签约落地。


在长城汽车大冶分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一片繁忙。经过压铸、喷涂、总装等环节,一台台崭新锃亮的汽车总成整装下线。在公司门前的大广场上,上百辆整车整齐排列,等待装货发车。


该基地生产设备均从国内外一流厂商引进,自动化程度处于国内同行业较高水平。长城汽车大冶整车工厂主要生产MPV车型,并将投资建设汽车座椅、内外饰、底盘、总装上线、分拣配送四个零部件配套项目。


长城汽车大冶分公司相关人士告诉支点记者,今年1至2月,大冶基地产能提速,产量成倍增长,今年全年基地将扩产,全力打造华中新能源汽车制造标杆。


上述人士介绍,扩产后,年产能可达10万辆,实现年产值约360亿元。


大冶市委书记孙辄告诉支点记者,长城汽车是推动大冶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是大冶冲刺千亿市的关键增长点所在。大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未来可期,正在努力成为湖北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中活跃的生力军。


立中的轮毂、东贝的刹车盘、诺博汽车的内外饰……数据显示,去年底,大冶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集聚企业15家,实现产值164.4亿元,产业生态渐成气候。


国家信息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刘波认为,大冶应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图片

长城汽车大冶基地停放着一辆辆整车。(大冶市委宣传部供图)


氢能起步

未来产业加速布局


3月7日,湖北首座制氢厂在大冶送电成功。该项目位于大冶姜桥制氢厂,是湖北目前唯一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项目,也是全国首个开展岩穴储氢科研攻关的项目。


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表示,氢能是大冶发展未来产业的主攻方向。


早在两年前,大冶布局氢能产业,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综合建设项目落户。这是湖北省首个国家级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亿元,含制氢工厂、氢能创新科技园等9个子项目。


作为全省首批入选的未来产业先导区——大冶湖高新区氢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即将迎来氢能产业应用场景的落地。


3月5日,支点记者来到大冶氢能创新科技园看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施工方相关人士魏鹏介绍,项目将建设智能制造基地、智慧化信息中心、后勤服务楼、园区配套设施等。依托大冶市废弃矿场、矿洞、尾砂库等,打造“制、储、运、用”氢能项目,是国内首个矿场的氢能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大冶氢能公交即将投入运行,更多氢能应用场景项目正在推进。大冶正在从原材料工业基地向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基地迈进,着力打造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从全国百强县市看,中部山西孝义市连续18年入选全国百强县市,2024年排名第71名。与大冶相似的是,孝义市也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向氢能产业发力。与大冶不同的是,一是孝义市以煤焦化产业链为核心,形成氢能、现代煤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铝镁、锂电、白酒等百亿级产业;二是孝义市经济高度依赖民营经济,民营企业贡献75%以上GDP;三是孝义市主要通过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而大冶市主要通过技术升级和低碳产业,推动绿色转型。


不过,大冶市相关人士坦言,目前大冶龙头企业偏少,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不够。2024年大冶市384家规上企业中,无一家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大冶市六大现代化产业集群还处于培育成长阶段,除生命健康产业链形成以劲牌为龙头的酿酒、包装、制瓶、制盖、物流等上下游产业外,其他产业集群链式发展不够。


数据显示,2024年,大冶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为4%,低于全国5.7%、全省7.7%的平均水平。


“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波折,但大冶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从来没有动摇。”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说,大冶实现工业产值突破千亿,重点抓好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创新驱动,研究出台新“科技18条”,统筹1亿元资金,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氢燃料电池、高效节能换热器等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强化“三线并进”,因地制宜构建“3+2+X”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产业优势,重振工业雄风,打造绿色智造强市;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改投资力度,坚持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加快推动33个增长点投产达效,确保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四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双千服务,完善“企呼我应”闭环处办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和项目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难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军伟说,大冶市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两手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抓住了百强县建设的根本。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支点建设’、聚力‘五大攻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力冲刺千亿县市、率先迈进全国五十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大冶答卷,在服务推动全省支点建设中体现大冶担当、干出大冶精彩。”大冶市委书记孙辄说。


“数”说大冶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首次突破900亿元大关。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郡县域经济全国百强排名均首次进入50强。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4%、13.5%、12.3%。全省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至第7位,实现四年四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1年位居全省县市首位。大冶着力打造“3+2+X”现代化产业体系:3,即低碳采冶和绿色建材、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3大传统产业;2,即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X,即加快布局以氢能为主攻方向的未来产业。实施“五大攻坚”行动:科创引领工业振兴、美丽大冶品质提升、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兴业富民、优化升级营商环境。


(支点财经记者 袁阳平 / 通讯员 刘丽君 / 实习生 金明哲)


图片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陈勇


责任编辑:胡馨月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