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智创未来,“焊”接梦想 智能装备重构桥梁制造新生态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19 10:44:20

“滋滋滋……”“哐哐哐……”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摇臂,工人们正在加紧焊接或打磨各种隔板单元件。走进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双柳生产基地的智能机器人横隔板生产现场,起吊设备作业声、元件焊接声、大型机械碰撞声此起彼伏,一片繁忙火热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

“我们2025年在手承建项目已经达到了51项,共计30余万吨。双柳生产基地生产任务已排产到6月。其中最重要的是宁波象山港跨海大桥和江西昌南特大桥的制作。”中交二航局科工双柳生产基地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亮介绍。

宁波象山港跨海大桥是国内首座市域铁路跨海大桥,主跨达688米,采用组合式钢箱梁斜拉桥设计,预计2026年通车,建成后大幅缩短宁波与象山时空距离,进一步强化宁波都市圈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互联互通。科工公司参建钢箱梁最大节段重1700吨,届时将进行大节段钢箱梁海上吊装作业。“我们正加紧排产,全力保障2025年9月底完成厂内制作任务。”

与以往不同,双柳生产基地今年的生产线有了新“变化”,投入了大量基地自研自制的智能焊接机器人,采用智能焊接机器人+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各种单元件焊接,对标准化元件和适合机械操作的元件,使用智能焊接机器人进行批量化焊接,对非标准件和机械操作难度大的元件,进行人工焊接打磨。这样既能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也能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人员压力。

早在一年前,双柳生产基地就开始着手智能装备研发,反复探索尝试,最终研发制作出了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总拼齿形板焊接机器人和协作式龙门隔板焊接机器人,产品经过几次升级优化,嵌入了智能传感器和数字化编程,工作效率、智能化水平有了极大提升。基地主持设计研发的钢槽梁环缝焊接机器人在河南沁伊高速项目上首次应用,效果良好,获评中国钢结构协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基地还拿到了来自沙特的意向生产订单,为其定制生产智能焊接机器人。

最新的智能生产设备工作效率可抵两个成熟焊接工人。对操作工人的要求也大幅降低,最初操作设备需要熟知焊接、操作知识,学习一周才能上手操作,现在懂操作就行,学习1小时就能轻松上手,让大量焊接工人从繁重的焊接工作中解放出来。

“公司聚焦新质生产力提升,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目前正在不断提升自动化减人成效、探索智能化升级,推出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已经迭代到了第三代,机器焊接更加标准化,也能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质增效,推动工程行业自动化水平提升。”王亮说道。

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双柳生产基地作为桥梁钢结构智能制造的核心枢纽,不仅在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更依托毗邻的中交二航局双柳港构建起高效物流体系。

该港口坐拥 575米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资源,配备4个5000吨级专业化泊位,设计年吞吐量达320万吨,配置5台门座式起重机及1台桅杆吊组成的立体吊装系统,是区域内承载能力最强的重件码头。这种 "前港后厂" 的产业布局,实现了从钢材进厂到成品发运的全链条无缝衔接,为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提供了全周期物流保障。

作为一家深耕桥梁钢结构制造领域的传统制造企业,该基地近年来主动拥抱产业变革,积极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号召,于 2019 年启动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 "三化融合" 战略转型。通过建设数字化车间、导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生产模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升级。目前已建成智能化生产线4 条,关键工序自动化率提升至50%,实现了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0%的显著成效。

这种从传统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的战略转型,不仅重塑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为桥梁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李伟凡 郭琳 胡文婧)

责任编辑:李伟凡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