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 李海音
戴劲松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空中出海》(湖北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是一部反映我国首座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从规划选址到征迁建设再到投入运营全进程的纪实性作品。
作为资深媒体人,戴劲松数年来跟踪采访花湖机场的建设情况,也见证了它在建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国内货运中转机场向航空物流国际口岸的升格,及其引发的产业集聚和区域协作效应,深刻地意识到这一航空货运枢纽对于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意义。
在他眼里,花湖机场的兴建不仅仅是一项重大的交通工程,也是一座内陆小城主动求变,因地制宜谋求自我发展与转型的标杆,更是新时代我国大力布局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具体缩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创作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时获得了一个有深度、有高度的视野。
《空中出海》在纵向梳理花湖机场来龙去脉的同时,始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中考量其价值和意义。虽然这是一座最先由顺丰牵头、为顺丰量身定制的机场,作者却无意于为个别企业或企业家树碑立传,他既从整个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的角度揭示了顺丰集团建设枢纽机场,完善航空运输网络的紧迫性,也从中部崛起的国家重大战略角度描述了鄂州借助花湖机场从“钢城”向“港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是从全球经贸秩序变动的形势出发,论证了我国布局大型专业货运机场,打开货运“空中出海口”,抢占航空货运枢纽主导权的必要性。这里既有对产业经济的深刻观察,有对时事政治的敏锐把握,也有对民族命运的无限感慨,使得这部报告文学在知识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
也正是由于这种理性意识的观照,作品的主题已经超出了一个社会事件所指涉的政治经济范畴,而上升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哲学维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地关系、区际关系、代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如果说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下一代的利益为代价,以不同区域对人口、资源的争夺为表征,那么随着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和自然的生产潜力的提高,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得以缓解,区域之间的协作也会更加密切。
鄂州是全国陆地管辖面积最小的地级市,境内湖泊纵横,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有限,而枢纽机场的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作者却用大量的事实材料证明了鄂州是如何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科学的统筹规划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的。在花湖机场修建过程中,既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基本农田的前提下“挤”出了机场建设用地,也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进行水系的综合治理,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妥善安置征迁群众,积极抢救文物遗迹,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谐共生。
作者也没有因为这篇报告文学的政论性而遗忘其文学性。故事和人物仍然是作品叙事的重心。花湖机场,是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诞生的,在占尽“天时”“地利”之便外,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和”。选址鄂州,既与鄂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多式联运的交通优势有关,也离不开王卫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和家国情怀,更离不开湖北和鄂州主政者的高瞻远瞩,以及不辞劳苦的奔波和推动。早在十多年前,鄂州就开始谋划通用机场的建设,却一直没有机会落地。然而,正是一代代地方主政者的念念不忘,使他们善于抓住机遇,甚至主动创造机会。从项目的认证立项、征地拆迁到机场修建,依靠政企管理者卓越智慧和迎难而上的毅力,以及无数平凡的建设者不舍昼夜的辛勤付出,这一“头号工程”得以提前顺利完成。而这段壮阔的历史,也被作者形象地概括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四个宏大的故事。作品以群像书写为主,也采用了特写镜头,表现了新时代人民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气质。
如果说作者在叙述花湖机场诞生的社会背景和时事动态时,是一副新闻人的客观理性姿态,那么在描写那些为花湖机场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物时,他就充满了激情,笔触颇为细腻。这种激情自然来自他对自己所熟悉的鄂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热爱,但与他的“理性”一样,也来自新闻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意识。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