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房县黄酒:三千年的醇香,和为贵的寄托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3-06 16:25:26

在湖北的群山之中,房县就像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鄂西北的绿色海洋中。这里不仅风景如画,还孕育了承载千年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房县黄酒。房县黄酒那古老的酿造工艺,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心血,代代相传。

2019年,房县黄酒荣获世界美酒特色产区荣誉。2022年,房县成功获得中国黄酒文化起源地授权。房县黄酒的文化,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痕迹。笔者收藏一款“荷为贵”房县黄酒,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饮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一种味道,历经沧桑,依旧醇厚如初。它不是简单的美酒,而是流淌着历史血脉和文化精髓——房县黄酒。

酒的创始,众说纷纭,无论是仪狄,还是杜康,但有一点是客观的,有余粮才能酿酒,由此中国酒的创造应在农业的开始年代,大量考古证实,我国的农业始于八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发明人是神农氏。神农架之所以得名,据说是因为神农氏曾在此地试种五谷,教人们农耕,因此后人将这片地方命名为“神农架(驾),以纪念神农氏的功绩。神农氏一生中很长时间是在房陵度过的,神农光临此地,发展农业种粮食,可佐证农业之丰实,而能酿酒,正如《淮南子》所载:“清酉央之美,始于耒耜”。

房县建制很早,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神农架、房县自古一地,1970年才行政分开。先秦时叫房陵,属楚国,秦统一中国后,置房陵县,唐贞观十年(636年)升为房州,明初降为房县,一直延续至今。

在时光的长河中回溯,房县黄酒的起源可追溯至周朝,那是一段被岁月尘封却依然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历史。《诗经》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此“酒”,就是指房县黄酒。有史料记载,房陵黄酒起源于公元前 827 年西周周宣王时期,只是说这个时期房县黄酒已有明确的记载,酿酒已形成相当规模,楚王派房陵人、《诗经》采录者和编撰者太师尹吉甫,作为使者将房陵黄酒进贡给周天子,周宣王尝后大为赞赏,赐予房陵黄酒“封疆御酒”的美誉。此后,周宣王将房陵黄酒作为最高规格的奖励给诸侯。彼时,能尝上一口房陵黄酒就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汉朝时,房陵黄酒广为普及,成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1974年房县七里河出土的汉墓中,发现大量的装黄酒的酒具,其中一个大罈子仍保留有当时的黄酒。

谈到房陵与酒的历史文化,就不能回避一件事“流放”。房陵并非一般的流放地,更不是庶人所能受用的,纵观历史,迁来的都是皇亲国戚,王侯贵族。秦始皇灭赵国后,将赵王流放于房陵,之后又将嫪毐、吕不韦家族共计一万四千户流放于此,汉武帝时的济川王刘明、清河王刘年、汉景帝孙刘勃、隋文帝太子杨勇等都被流放房陵。当然了房县最知名的“流放犯”当属唐中宗李显,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传位太子李显,次年684年正月,李显因讨好韦氏,大封韦氏之父,遭到当时中书侍郎裴炎的强烈反对,李显因年少气盛,遂言道:我把整个江山让与他又如何,裴炎遂即将此事报与皇后武则天,武则天听后勃然大怒,随即赶至乾元殿,宣布废除李显皇帝之位,封为庐陵王,贬至房州(今房县)。

李显在房陵居住十四年,他带了不少的酿酒匠用从宫廷中带来的酿酒方,结合房州地方的酿酒工艺,房陵黄酒“白马尿”便融合了大唐的芬芳。

据说庐陵王李显被流放到房州后,武则天对这个儿子放心不下,派使臣前往“探看”庐陵王,一是怕庐陵王纨绔颓废,二是怕他被歹人蛊惑挑拨,谋反起事。每逢使臣莅临,庐陵王都亲自用上好的“白马尿”相待,使者惊叹如此荒蛮房州,还能有如此美酒,不日使者回京,李显特送使者两坛黄酒“白马尿”,给朝廷使臣留下好的印象。使臣复命武则天时无不溢美之辞,武则天听到儿子勤于政事、布德四方,很感欣慰,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又把皇位传给儿子李显,李显皇位再次失而复得,依然名中宗,改国号神龙元年,免其房州百姓三年赋税,封房县黄酒为“黄帝御酒”,故又称“皇酒”,从此被贴上“御用”的标签。

正是历代流放人员带来的宫廷文化多方面酿造技艺,才使房陵的酒文化更加出彩,便有了一种高贵典雅而又神秘浪漫的成分。当然了那是酿造文化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人和”,一款好酒“天时”“地利”必不可少。

地理上房县位于北纬31度,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是世界充满传奇色彩的黄金酿酒带,在中国八大名酒中,茅台酒、五粮液、剑南春和泸州老窖四大名酒都产出于北纬30度线附近,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何房县能产好酒。

房县位于神农山麓北麓、地处著名的“青峰大断裂带”上,不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水质清冽,均富含氡、锶等20余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四周群山环绕,古木参天,山清水秀,呈盆地地形,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

在气候上,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加之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形成了日照长,温差大,干湿交替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10-15ºC之间,无霜期超过200天,具有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微生物菌群,有利于各类农作物的成熟及有益菌的培养繁殖。形成酿造房县黄酒独自风格的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区别其他黄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房县黄酒与其他地方的黄酒在原料选择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江浙地区的黄酒多以粳米为主要原料。房县黄酒主要选用当地优质的三寸糯,因三粒米加在一起刚好一寸而得名,这种糯米只有在房县高山地带少量种植,三寸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经山泉水滋养,生长周期长,颗粒饱满,通体雪白,品质较高,其油润滑亮粘性强烈,蒸熟以后松而不软,醇香满腔,米香厚重,回味无穷。

房县黄酒采用独特的糖化醪回淋工艺,其发酵是典型的边糖化边发酵,制曲有别于绍兴黄酒,采用的是小曲工艺,所谓小曲,是将糯米粉、野蓼花粉、老曲母粉、中草甘草药粉拌匀,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制作成形如鹌鹑蛋大小的小球,放在簸箕里,盖上香椿树枝培菌,阴干后用线绳穿成串,挂在屋檐下保存。独特的酒曲配方,造就了房县黄酒甘醇的口感。发酵过程中不加麦曲,不加纯酵母,这种工艺包括了选料、浸泡、蒸煮、凉饭、拌曲、前发酵、后发酵、压榨、澄清、陈酿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保证了房县黄酒的品质和口感,该制作技艺2013年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房县黄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酿造具有极强的区域性,这主要取决于“生态”二字,也就是独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气候。2014年4月9日国家原质检总局批准对“房县黄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通过认证的地区,只有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才能印上这个标识。正如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房县的黄酒也是如此,技艺再精湛的酿酒师傅,如果将房县的糯稻米、山泉水、酒曲等拿到外地,酿出的虽然也叫黄酒,但跟“房县黄酒”味道不同,房县黄酒离开了房县也就失去了灵魂,这也是房县黄酒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重要原因。

房县黄酒按产品风格和含糖量分为传统型半甜黄酒和清爽型半甜黄酒。房县黄酒与半干型、干型的绍兴黄酒,以及甜型、浓甜型的孝感米酒不同。房县黄酒有白、黄、青三种颜色。乳白色的酒似豆浆,久饮不醉,房县人称之为“糟子”,古代人称其“白马尿”。青颜色的酒叫“地封酒”,是将酿好的酒装入坛子,用泥巴封口埋入地下,多年后挖出,酒色青青,香气四溢,俗称“避风酒”“见风倒”。黄色酒色泽如金,清澈透亮,没有红酒的妖艳,散发出阵阵麦香与酒香,气息没有啤酒冲人,轻轻抿一口,劲道远没有白酒的烈,口味柔和、鲜甜、清爽,具有黄酒特有的浓郁醇香。不同于绍兴黄酒的“酸甜”,房县黄酒更注重口味中甜、鲜、酸等诸多味道的平衡,香气协调、浓郁、细腻,正如酒瓶上寓意“荷为贵”,即“和为贵”。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性高雅的荷花,人们把“”荷”同“和”,所以荷花文化,又能够弘扬和合文化与和合文化。“和”观念由来已久,在远古农耕文化中,就已滋生出“和”的朴素观念。先民们认为,只有天地有序,顺物之性,才能获得自然恩泽,并成就事功;反之,若天地之气失和,逆物之性,则会带来自然灾难,并危及生存。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和”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最初字形写为从龠禾声的“龢”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道:“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龢”的本义是指从三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标准乐曲,以便调和各种音响。到后来,该字形又演变为从口禾声的“咊”或“和”字,逐渐有了和谐、和合、融洽、调和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尧、舜等上古帝王就用“和”的思想来治国理政,《尚书·尧典》中记载:“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说,尧帝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政事。众族政事辨明后,又协调万邦诸侯,使天下众民也变得友好和睦起来,这就实现了“协和万邦”。不难发现,从西周末年至春秋这一历史时期,各家各派越发关注对“和”的研究。到了孔子,孔子提出的各种主张,无非是想实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天下的安宁,而这些说到底,就是一个“和”字,也是其哲学的精髓所在。于是便有了孔子弟子有子在谈论“礼”的问题时,说出的流传千古的话语:“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这一条中,有子明确提出了“和为贵”这一用语,不可否认,他和弟子有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和”的认识,通过系统梳理和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

由孔子及其弟子明确提出并系统阐发的“和为贵”思想,被后世儒家学者不断地继承、完善。如战国时期的“亚圣”孟子,就把“人和”看作比“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因素,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为贵”思想跨越千年时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逐渐出现愈加丰富的内涵,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为贵”成为中国人乃至汉文化圈最重要的人生信仰和思维习惯之一,日本曾三度拜相的鸠山一郎首相执政理念就是“和为贵”。

郧县人和北京人、武当山和故宫,一南一北,人类文化发展进程的璀璨。而今,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贯通,忠和房县黄酒已成为双城定向帮扶,对口协作的最大成果。忠和、忠诚、忠实,和,和平。也是东方人类对未来探索的期许。

好水酿好酒。每一滴房县黄酒,都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坚守,每一瓶,都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那微黄的酒液中,我们看到了过去的辉煌,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品一杯房县黄酒,让历史在舌尖上复苏,让文化在心中沉淀,感受不一样的经典,品味不一样的辉煌。愿房县黄酒这岁月沉淀的醇香,永远在世间流传,芬芳四溢。(王海  中外酒器文化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杜达巍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