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策 划
张小燕 李新龙 王颖
统 筹
高 艳
采 写
尹璇 汪亚纯 葛雷
摄 影
张博伦 等
编者按:
建功新时代,巾帼绽芳华。
她们以柔肩担重任,用智慧绘蓝图,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书写着不凡篇章。
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她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卓越的成就,诠释着“她力量”的深刻内涵。
本期我们聚焦一群闪耀着时代光芒的女性党员,通过她们的故事,感受那份坚韧与温情交织的巾帼风采,见证她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凝聚的磅礴力量。
毕利霞:稻香万里“女粮王”
毕利霞,197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全国人大代表,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称号。
一年之计在于春,万里沃野共“耕”新。春寒料峭,走进监利市黄歇口镇内荆河村,无人驾驶拖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翻耕整地,“只闻机械响,不见人奔忙”。
在“鱼米之乡”监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要从远近闻名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女粮王”毕利霞说起。她弃教从农,以科技赋能,带领当地农民实现双季稻的全程机械化种植,在“智慧农场”的加持下,走上了现代农业的康庄之路。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
因“监收渔稻之利”而得名的监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江汉平原的“鱼米之乡”。
1997年,中专毕业的毕利霞回到家乡,成为监利黄歇口镇的一名小学老师。毕利霞家中有几亩良田,全由丈夫一人管护,农忙时常因人手不够而犯愁。村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撂荒的良田越来越多,毕利霞开始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2009年,农业合作经营模式在农村地区逐渐兴起,毕利霞敏锐地意识到,农业机械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购入一台插秧机,并联合周边有农机的农户,成立了监利县(2020年改为监利市)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0年1月,湖北省组织“首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毕利霞作为全县唯一的代表参加培训。
“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农业改革已经深入农村,而农业机械化服务将是未来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坚定的想法在她心中迸发:弃教从农,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清明时节,合作社为20多户村民集中培育秧苗,却因遭遇倒春寒,秧苗全部被冻死。
毕利霞主动上门道歉,并承诺赔偿损失,没想到村民们非但没有埋怨,反而还鼓励她:“我们也种不了几年了,如果没有你们年轻人做这个事,以后田都没人种了……”
大伙儿的理解和支持,让毕利霞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她四处请教农业专家,学习育秧技术,很快,又接到了100多亩的育秧、机插秧订单。这一次,她为每户村民的秧苗逐一编号,精心管护,秧苗长势喜人。
然而,插秧前夕,一场大雨导致秧盘变形,无法放入插秧机,只能临时裁剪秧盘,加上秧苗因沾有泥土而“垂头”,从远处看就像“矮了一截”。
“能否顺利生长,我们心里也没底,只能硬着头皮干。”秧苗插下后,毕利霞一边继续学习机插秧的管理办法,一边远程指导村民除草施肥。半个月后,村民们主动邀请她到田里参观,眼前绿意葱茏,让毕利霞心中也充满了希望。
从“一企富”到“一起富”
在专家的指导下,毕利霞创办了黄歇口镇第一家育秧工厂,通过半机械化大棚育秧,全过程控制管理土壤养分含量、温度、湿度。
“传统分散的水田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插7至10亩大田。集中管控,每亩大棚能管100亩大田,亩均节约人工成本100元,增产30公斤。”毕利霞算了笔账。
随后,毕利霞开始尝试流转土地种植水稻,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科学育秧和机械化服务,解决种子品种不一问题。
2015年,毕利霞加入中国共产党。“靠科技种田,不但要让种田越来越轻松,更要让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胸前闪耀的党徽,让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干事的底气也更足。她琢磨着,如果能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品牌营销,农户们就能卖个好价钱。
2016年,毕利霞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与监利县供销合作社合作,配备粮食烘干设备,实现了从播种到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
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毕利霞在黄歇口镇及周边推广“稻—虾”“稻—油”“稻—稻—肥”等综合种养模式,对比种植单季中稻,每亩增产粮食300公斤以上,增收600元以上。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黄歇口镇全镇水稻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市之首。
“这地越种越有盼头了。”种植大户杨华全乐呵呵地说,现在种田不费劳力、不愁销路,利润还更高了。
目前,毕利霞的合作社提供育秧、机耕、机插、飞防、收割等一条龙服务,年服务量达12万亩次,每亩农田可节本增收380元以上,带动农户增收150万元。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以前我在田埂上走都走不稳,现在种田还真难不倒我了。”毕利霞决心要做新型农民,她又把目光投向了智慧农场,给农田装上“智慧大脑”。
2023年,毕利霞引进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将传统农业转向数字农业,通过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建起可视化和数字化系统的智慧农场。
田间水肥数据监控、农业重机械作业规划……智慧农场配备了包括无人机、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在内的智能机具,以及全套物联网传感设备和高清监控设备,这些先进设备通过系统平台进行智能化管理,让“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智能化田间管理成为现实。
“现在百亩农田,一个人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管理,每一株秧苗的生长情况都在掌握之中。”毕利霞说,智慧农场让农机作业的路线和程序更精准,一个人能同时操控多台智能农机,投入的人力更少,作业效率更高,同时还降低了作业人员与农药的直接接触风险。
“科技赋能,才能更好地端牢我们的饭碗,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产业。”毕利霞对未来充满期待,“作为一名新农人,我愿意为实现农业强国梦贡献力量。”(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尹璇 通讯员 王康 摄影 尹璇)
常英:飞虹见匠心
常英,1975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内知名桥梁技术专家。她主持设计的20余座国家重点桥梁,创造了中国桥梁史上多个“首座”、世界桥梁史上多个“最大跨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从丹江口水库60米深的水下岩层,到鄂东长江大桥240米高的云端索塔,桥梁设计师常英的图纸上流淌着两种“水”:一种是江涛的汹涌,一种是汗水的执着。
从事桥梁设计科研工作26年,常英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亲眼见证了一座又一座桥梁拔地而起。她手中的笔,让江河不再是阻隔。
突破创新 千米斜拉架南北
晨光穿透江面氤氲的雾气,鄂东长江大桥在此时露出全貌——它以926米的主跨径一跃过江,两岸240米高的钻石型主塔隔江对峙,240根斜拉索自塔顶呈放射状展开,如同一条条钢铁巨臂,将宽至33米、重达4万吨的流线型桥面牢牢抓紧。这条世界第二大跨径的混合梁斜拉桥,连接着黄石市与黄冈市,是沪渝、大广两条国家高速公路的共用过江通道。
2003年,常英作为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项目负责人,接受了鄂东长江大桥的设计任务。参加工作仅5年的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障长江主航道不受桥墩影响,大桥的跨径需要达到近千米。而在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已建成的先例。
“那时候国外同类桥梁的最大跨径是890米,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参考,必须自己探索和创新。”常英说。如何保持千米级斜拉桥的动力稳定性?如何保障桥塔良好的抗风性能?如何解决结构的非线性受力问题?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技术难题摆在常英面前。
常英带着团队成员大量收集国内外同类桥梁的设计资料,花了三个月时间跑遍国内同类桥梁,开展实地调研。随着跨径的增大,桥梁的受力特性也更复杂,许多过去的规范都不适用,需要设计团队自己摸索。整个团队集中在黄石的江边驻扎了一年,白天勘测,晚上整理数据,每晚都加班到11点。
回想起当年的工作情景,常英想到的一个词是“反复”:每根钢筋怎么布设,坐标定位要精确到毫米级,为了保证结构的可行、耐久,设计团队反复改、反复调、反复进行模拟计算,光是钢混结合段的设计方案就迭代了几十次。在这枯燥的重复中,每一点突破都给常英带来巨大的惊喜。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她享受这份工作的原因。
从模拟构造细节到反复计算,再逐步分解到构件的加工制造、施工起吊、拼装,常英团队相继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国内第一座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就此诞生。
力排众议 担当成就稳固
鄂东长江大桥是常英独立负责的第三个项目。不到30岁就主持如此重大的项目,常英也曾受到过质疑。但拿着团队无数次论证过的方案,即使面对再权威的专家,她也有坚持己见的底气:“满会议室的人看着我和专家争论,可能显得过于自信甚至强势,但对于工作我有自己的坚持。”
在常英看来,每一份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这份坚持。
2001年,25岁的常英被派往丹江口市,负责丹江口水库大桥的设计工作。隆冬时节,深山水库气温极低,她带着工作组冒着严寒,实地考察地质条件,在船上一住就是三个月。
经过考察,常英发现水库下面全是坚硬的岩层,岩层下有地下水和熔岩水,一旦直接开挖,可能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她要求采用钻孔灌注桩工艺进行桩基施工,但业主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采纳。结果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地下水涌出,将所有的设备全部吞没,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劫后余生的人们对这位年轻的设计师刮目相看。
水库大桥成功破解了深水、高墩、大跨连续梁桥等难题,常英在设计院里崭露头角,很快她又被派往恩施,主持设计主跨338米的拱桥。
拱桥连接沪蓉西高速公路两个隧道口,是该路段的控制性工程。常英创造性地采用整体式六肢拱肋结构,与拱桥两端的分幅隧道相接,保证拱桥的稳定性。但此方案要使用六根钢管拱,成本高,引起了一片反对声。
“当时业内有各种声音,院里也要求改方案。”面对多重压力,常英咬牙坚持,“我必须对我的工程负责。”她做了各种预设方案,在评审会上和专家据理力争,终于还是说服了大家。
最终,小河特大桥成为国内首个使用六根钢管拱进行设计施工的桥梁,16年来稳定的运行也证明了常英坚持的意义。
科创引领 逐梦中国“智”造
一座大桥从前期筹备到建成通车,通常需要10年。对于桥梁设计师而言,这个过程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每一座桥都浇灌了大量心血”。常英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专属笔记本,记录了当时的考察情况、心得体会,还画了许多设想图,一翻开就能回忆起当时的设计思路,方便后续复盘,继续改进。这样的笔记本积攒了厚厚三摞,成为她不断进步的动力。
常英率领团队先后完成13座长江大桥和20余座汉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但她没有故步自封,而是注重保持多学科、跨专业的融合学习。作为总工程师,对于团队的关键设计方案,她坚持亲自把关,和年轻的设计师们在一次次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在常英的指导下,湖北交规院设计的双柳长江大桥成功打造智慧缆索,桥梁状态一键“诊断”;沙镇溪长江大桥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减少锚碇工程规模和造价20%以上,实现绿色建桥。
如今,常英又琢磨着把大桥“搬进”计算机。她率领团队充分运用BIM这一创新性核心技术,牵头开展了“基于嘉鱼长江公路大桥的BIM技术研究”,希望通过各类数据的信息化共享,真正实现桥梁的中国“智”造。
谈及对创新的展望,她说,要让每一条数据都有工程重量,让每一次创新都经得起江水冲刷。(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汪亚纯 通讯员 曹晓芳 方正)
阮雪芹:小雪姐姐,守护“小小的你”
阮雪芹,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三级高级检察官。“心尖上的检察·小雪姐姐”法治宣讲团成员,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首届未检业务竞赛标兵等荣誉。
功夫在案外,这是阮雪芹对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最大感受。
“对于涉未成年人案件,我们的工作要更细致、更用心。” 阮雪芹说。
未检工作要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暖民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未检检察官,阮雪芹力争在案件中做到细致入微、严谨负责,以无私的爱心和责任感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让“小雪姐姐”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拉一把 做好案外工作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阮雪芹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态度。
2022年,湖北某地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同村两名未成年男孩因打游戏发生矛盾继而打斗,造成严重伤害后果。案件发生后,被害人家属十分激动,双方矛盾持续激化。
接手此案后,阮雪芹迅速依法按程序讯问犯罪嫌疑人,做好社会调查,搞清楚案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定性案件。
“如果不做好双方家属的思想工作,很容易引发二次伤害!”阮雪芹来回奔走,成了两个家庭的“常客”。对犯罪嫌疑人家庭,她不厌其烦地上门释法说理,说明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引导他们端正态度,积极获取被害人家属的谅解;对于被害人家属,她用法理和共情耐心劝导,并联合多方对被害人家庭开展救助。
阮雪芹真挚的劝说和耐心的说理,减轻了两个家庭心中的仇怨。最终,犯罪嫌疑人的父亲卖房筹钱,依法赔偿了被害人家属;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依法受到惩处。一场极其尖锐的矛盾冲突得以成功化解。
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对于实施严重犯罪、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阮雪芹会依法严惩;对于犯罪较轻、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她坚持精准帮教,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返正途。“许多孩子如果能够及时迷途知返,还有希望,我们能做的是想办法拉一把,而不是将他们推向社会的对立面。”在阮雪芹的帮助下,许多犯错的未成年人从迷茫走向清醒,最终顺利回归社会,有的甚至考上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零容忍 用法律守护幼苗
在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中,如何最大限度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是阮雪芹思考的问题。
湖北省曾发生一起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骆某通过网络诱骗未成年被害人“裸聊”,在威胁被害人线下见面时被警方抓获。一审法院认定其构成猥亵儿童罪(未遂),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案件层报到省人民检察院请示领导,阮雪芹仔细研究案情后认为,骆某虽未直接与被害儿童进行身体接触,但通过网络实施的行为已经达到猥亵目的,且对被害人的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严重侵害。
“当时全国类似的‘隔空猥亵’案件,还没有判定的先例。”阮雪芹积极指导下级院调查补证,自己则翻阅大量法文法理,逐字逐句研究相关法律条款,总结出支持既遂判决的法律依据,并开展抗诉指导工作。最终,二审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支持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认定骆某构成猥亵儿童罪(既遂),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该案的判决,确定了司法实践中对网络猥亵儿童案件的定性,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全国指导性案例发布。上海的一名检察官同行专门来电向阮雪芹表示感谢:“此案为全国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会让更多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者受到应有的制裁。”
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二次伤害”,阮雪芹在办案中积极推行“一站式”询问方式,即一个未成年受害人只接受办案机关的一次询问,避免他们重复回忆和复述受侵害的过程。而面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阮雪芹始终坚持“零容忍”,用法律的力量,为未成年被害人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让伤害止步,让希望重生。
小雪姐姐 来自心尖上的关爱
自2013年从事未检工作以来,阮雪芹就一直为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法治明灯不断奔波,成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雪姐姐”。
10余年来,她坚持走进中小学、幼儿园,给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法治课,还把预防犯罪的视角从城市延伸到偏远山区,积极拓展法治宣传广度。
2019年,怀孕7个多月的阮雪芹前往十堰市某所乡村学校普法讲课。乡村学校位于大山深处,讲课当天,全县的中小学生都聚集到这所学校的操场上。学校没有像样的主席台,校方就租了一辆农村搭戏台用的大卡车当作讲台。阮雪芹在同事的搀扶下,手脚并用,靠着一副铁制格子梯爬上讲台。望着台下一千多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阮雪芹立刻举起扩音喇叭,精神抖擞地开始普法讲课。
为了打通普法的“最后一公里”,阮雪芹探索线上普法模式,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连续三年推出了四季20期“心尖上的检察”普法微课堂,创办“检察官小雪姐姐说法”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达千万次。
2024年,以阮雪芹为代表,省人民检察院精选全省16名未检工作业务骨干,成立“心尖上的检察·小雪姐姐”法治宣讲团,开展普法活动2800余次,受众140余万人。
“温暖会相互传递,孩子们有未来,国家才有未来!”阮雪芹说,她将尽己所能把未检工作做好,为受伤孩子撑伞,为迷途少年点灯,守护更多的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党员生活全媒体记者 葛雷 摄影 张博伦 通讯员 寇居节)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