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世界长江、中国春节:共同的节日”短片截图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朱晓艳)3月5日,由长江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跨越江海,共享美好——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武汉、北京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线上加线下方式参会。
作为长江文化研究院的功能平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致力于搭建一个以宣介长江文化为核心旨趣的专业化国际传播赋能平台。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成立后,迅速联动长江沿线13个省份策划推出“世界长江、中国春节:共同的节日”国际传播活动,展示非遗、展现民俗,让长江文化强势出圈。本次研讨会旨在进一步碰撞思想火花,围绕长江文化全球传播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在解读人类非遗视野下的春节内涵的基础上,对春节非遗的海外传播实践展开分析,探讨了春节文化海外传播途径与方式,指出要重视春节文化海外传播中内涵与形式的协调。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姚伟钧指出,农业生产奠定了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基础,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饮食文化的影响,积极推动申请将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才武教授指出,构建荆楚文化标识的“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雁阵模型,建构荆楚文化标识体系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路径。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认为,长江文化海外传播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要注重选取具有时空张力的文化元素讲述长江文化故事。
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姜可雨认为,“味觉优先”是中华餐饮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对味觉的偏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态度,要用长江文化中流淌的味觉文化重建日常生活的本真意味。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骏杰以钟祥蟠龙菜为例,探讨了如何向海外讲好长江菜肴故事。他认为,长江菜肴故事的传播要努力搭建媒体与学者常态合作机制,鼓励更多学者参与通俗文化传播。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