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安频
咱老辈子人摆龙门阵的时候,总爱唠起这事儿,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忘不了的过往。
遥想元末那阵儿,天下乱得像一锅搅和得稀巴烂的糊汤,各路英雄豪杰都在争地盘。陈友谅带着他那一班子人马,趁着夜黑风高,火急火燎地赶路。哎哟喂,那夜黑得跟扣了个大黑锅似的,伸手都摸不着自个儿鼻子。队伍走到一处堤岸,前头的路黑黢黢的,根本瞅不清,士兵们一个个都蔫头巴脑的,脚底板像生了根,咋都挪不动步。陈友谅急得像热锅里蹦跶的跳蚤,脑壳一转,猛地一拍大腿,扯起嗓子吼道:“都给老子把火把点起来,插到堤上克!”眨眼间,火把像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噗”地一下全亮起来了,那长长的堤岸被照得透亮,行军的路也看得真真切切。从那以后,这地方就被大家叫做“火把堤”,在岁月长河里留下了独一份的印记,一辈传一辈,到现在咱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刻在脑壳里似的。
日子像河里的水,慢悠悠地淌啊淌,就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革命年代。红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进了这片土地,他们带来了希望的火种,把咱老百姓心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之火“轰”地一下就点燃了。火把堤也因为红军在这儿驻扎,命运来了个大拐把子弯,被赋予了新名字——红城乡。这意思就是,红色的光辉要一直罩着这块地儿,让咱老百姓都能过上舒坦日子。那时候,村里的老人们都念叨,红军来了,咱这苦哈哈的日子可有盼头咯,果不其然,从那以后,红城乡就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儿,一路往前奔。
在红城乡的历史长河中,还涌现出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叫平子奇。他原本是个失意的监生,后来变成了普通老百姓。是清朝时候荆楚地区的一位民间名人。他不看重钱财和地位,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这些事迹被大家广为传颂,也为红城的人文底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乡里乡亲口口相传的佳话,激励着人们秉持善良互助的品德。
红城乡,那简直就像一颗镶在监利市的亮眼珠子,正好在这座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的核心坨子上。放眼望去,高楼大厦像雨后的春笋,“噌噌”地往上冒,密密麻麻地杵在那儿,把现代都市的繁华展现得那叫一个到位。街道上车子多得像过江的鲫鱼,人来人往,热闹得不行,交通便利得就跟棋盘上横竖交错的线条似的,四通八达,到哪儿都方便得很。这儿的人居环境好得没话说,简直就是个能让人舒舒服服过日子的好场子。
它的区位优势,就好比戏台上的主角,那是格外显眼,谁都能瞧见;城市配套设施成熟得像熟透了的果子,啥都有,要啥给啥,一点都不打磕绊;产业基础也硬扎得很,像坚实的大地一样,稳稳地托着发展的步子,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赶。在监利市朝着荆州市域副中心、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铆足劲儿赶超跨越的征程中,红城乡那是当仁不让,一马当先站在了前沿阵地,成了发展的急先锋。咱红城乡的老百姓,说起这事儿,那都是一脸的骄傲,觉得自个儿生活在这么个有前途的地方,心里头舒坦得直冒泡泡。
说起红城乡的历史变迁,那真的是一部起起伏伏的奋斗史。民国的时候,它刚开始归城厢区管,是鸡鸣二里的一部分。那个时候,这里的老百姓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日子,土里刨食,安安稳稳。到了1950年,红城的地盘被划到城厢区和太马区,就好比一个大家庭暂时分开,各过各的,各自谋发展,都想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1955年,这两个区又合到一块儿,成了县指导组,大家齐心协力,一起琢磨着怎么发展,劲儿往一处使。1958年,邹铺、姜王、观音、郑大、太马、新洲6个县属乡就像亲兄弟一样,手拉手合并成立了红城人民公社,开启了集体发展的新篇章,那时候大家都干劲十足。1961年,它改名叫红城区,名字变了,可发展的决心一点儿都没动摇,还是一股脑儿往前冲。1970年,撤区并社的风潮一来,它又并入了红城公社,经历了一次大融合,大家又团结到了一起。1975年,红城区又一分为三,变成了红城、观音、郑大3个公社,各自去摸索发展的路子,都在找适合自己的道儿。1977年,这3个公社又重新合并,变回了红城公社,又拧成了一股绳。1987年,撤区建乡,红城又被分成了红城、观音寺两乡,同时,原新洲全部和郑大部分行政村被划到容城镇,就像孩子长大了,有了新的归宿,各自有了新的发展方向。2001年3月,为了扩大管辖范围,红城乡和观音乡又携手合作,合并成了红城乡。2020年,监利撤县设市,红城乡也跟着开启了新的征程,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红城乡这片土地上,有着不少独特的地方。就说那阴漏子吧,老一辈人总说,那地方藏着不少故事,早些年闹饥荒的时候,不少人还在那附近寻过吃食,虽然如今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在过去,可是承载着不少人的记忆。还有那荷花池,作为红城乡的旧景点,曾经是多少人夏日的好去处。每到夏天,满池的荷花竞相开放,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荷叶摇曳,荷花飘香,孩子们在池边嬉戏玩耍,大人们则坐在池边的柳树下乘凉聊天,那场景,真是好不热闹。而裴铺这个老地方,一直以来都是红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这里商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客商在这里交易货物,街道上整日人来人往,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裴铺依然保留着那份古朴的韵味,见证着红城的兴衰变迁。
此外,红城乡的鄢铺轮渡也承载着独特的记忆。它连通湘鄂两省国道G240线,一直承担着长江两岸华容、监利附近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 。枯水期时,相关部门会通过开挖“港湾式”渡运航漕等方式保障通航,过往船只川流不息,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 。
红城乡这片2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光历史变迁复杂得很,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沿着荆江大堤溜达,商铺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的,生意好得爆,热闹得不像话,到处都是吆喝声。好多以“铺”字命名的地名,就像一个个老辈子,见证着红城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以前的繁荣景象,一说起这些地名,就想起过去的热闹劲儿。红城为啥这么“红”呢?因为这儿是监利最早传播马列主义、播下红色革命火种的地方。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时候,邓中夏、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儿留下了光辉的脚印,他们的故事在村里口口相传。每一个村社,都像一本本厚厚的史书,刻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那是咱红城的骄傲。
红城乡能发展得这么好,还多亏了长江的慷慨滋养。长江水日夜不停地奔腾,滋养出了肥沃的土地,让这儿物产丰富得像个天然宝库,啥好吃的、好用的都有。如今,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这片土地上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稻虾、莲藕连作的产业模式到处都是,实现了产地集中、产品绿色环保、产业深度整合、产出高效的好局面,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越过越好。通过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红城乡巧妙地把闲置资源盘活了,引进了一个个优质产业项目,推动了农文旅融合发展,城里人都爱往咱这儿跑。现在,“水稻小麦棉花年年丰收,蔬菜瓜果龙虾要啥有啥”早就不是啥梦想了,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咱红城乡的日子越来越有滋味。
在教育方面,红城乡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2022年,红城乡成立了教育基金会。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兴教助学,福泽桑梓”。为了进一步鼓励成才、助推教育,让更多的优秀学生和优秀骨干教师受到奖励,让困难学生得到资助,各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踊跃捐款。截至2022年11月18日,本会共募集到单位、个人和企业捐款5455058元。这一笔笔捐款,承载着对红城乡教育事业满满的期望。众人拾柴火焰高,红城乡教育振兴促进会基金定会聚少成多,聚沙成塔。“同栽大木柱长天,共谋教育兴红城”,让红城乡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熠熠生辉。
红城乡,从古老的火把堤一路走过来,历经岁月的打磨,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在时代发展的浪潮里,不停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以后的日子肯定会更红火!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