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家风好则民风社风淳、政风党风清。深刻理解新时代优良家风的核心内涵,才能切实培育传承新时代优良家风。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和合共生、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思想精髓,不仅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底气,也对解决世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农耕文明发展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价值理念,宏观上能有效解决民族矛盾、国家争端,微观上亦能化解家庭争执、个人冲突。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为新时代优良家风建设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传承革命文化中的红色家风基因。红色家风承担着新时代家风建设政治基础的功能,中国共产党人在矢志不移践初心、栉风沐雨创基业、守正创新辟未来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彰显优秀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念、崇高价值取向和坚毅政治风骨的红色家风,能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先进文化架构与科学核心理念,具有独特的涵养价值。传承和借鉴红色家风,能赋予新时代家风最坚韧顽强的生命力。
转变教育中存在的本位偏离倾向。家风建设需回归教育本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强调教育重在传授高尚道德理念,解惑之师先要品德高尚才能施教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在于使之品德向善。从“德育、智育、体育”,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首要地位始终未变。审视家庭教育现状,一方面,扮演家风建设核心角色的父母群体把控家庭教育的综合能力尚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另一方面,“分数见高低”倾向并未彻底扭转。盘圆而水圆、盂方而水方。教育本位的偏离影响了应以德育为核心的家风传承与发展。以分数作为考核教与学的核心依据,竞逐分数排名,本末倒置的教育模式挤占了传承优良家风的空间。要有效提升家庭教育成效,必须在扭正教育目的方面花力气、下功夫,德智并举、德育为先,方能确保新时代优良家风建设不偏轨、不变形。
促进法治与德治的规范联结互动。法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德治推动社会和谐融洽,法德合治共同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筑牢基础。传统社会中,家风家规与法律政令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封建国家“二元法律体系结构”,但其公序良俗属性和法律法规仍存在明显区别;伴随法治建设推进,家风的基层法治功能逐渐弱化、道德属性愈加突出。受市场经济影响,伦理范畴的家风在规范人们言行举止方面功效低于预期,仅仅依靠宣传教化、道德谴责等已无法满足社会治理需求,法治与德治联结互动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逐渐显化。“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德治从乐观维度出发用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基础上;法治则从悲观维度出发以强制手段限制人们的行动,表现为主体被动适应和遵循。优良家风的倡导柔性决定了需要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给予推动和保障,法治与德治规范联结互动、相得益彰,聚力推动优良家风发展传承。
推动优良家风传承发展数智转型。数智化成为家风建设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以数字新动能创造事业新辉煌的篇章,家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搭上信息化的时代快车,才能保持内在先进性与外在创新性。以数智转型推动优良家风传承发展能够将抽象的家风转变为可视、可听、可参与的文化形态,解决人们在家风传承、发展与建设中的痛点。传统线下的家庭亲子教育讲座、青少年习惯养成及学业改进经验分享等活动转为线上进行,不仅节约经济成本,也能有效减少存在的安全隐患。信息技术进步也可以突破家风教育资源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推动家风文化资源数智转型,让人民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借助Web3D技术、3D数字模型技术、VR虚拟全景技术等数智文旅新模式,真实体验不同地区家风文化,更好实现对优良传统家风文化的宣传与弘扬。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田媛)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