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条鱼跃动了乡情的涟漪,一幅春联舞动了文化的传承。2025年春节,我、堂哥及生养我们的老家村湾之间的文化年味互动意味悠长,春韵萌动!
节前,我特意寄了一条自家晒干的大青鱼给千里之外的堂哥。鱼身上还系着晒制时用的红丝线,寓意吉祥。这条鱼承载着家乡的年味,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虽然鱼的价值不过50元,快递费却花了52元,但这份亲情和家乡味道的传递,远非金钱可衡量。堂哥次日回复:“来自家乡的年味收到了!”他还用毛笔写下宋代词《探春令 笙歌间错华筵启》,用图片传给我,展示了书法艺术和新春祝福,墨香中透着古典文化的魅力,让我倍感温暖。
更巧的是,数日后,大寒节前,堂哥竞因事回乡几日,我们得以在老家村里面见。堂哥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重点大学,是村里走得最远、最有见识的人。我们搬了几把椅子,坐在老家水泥墙根下,沐浴着冬日的暖阳,畅聊未来。堂哥鼓励我的儿子深度阅读,广泛实践,每天进步一点点,像树一样茁壮成长。我们在堂哥家的老屋里共进午餐,边吃边聊,老屋里欢声笑语,乡情与亲情交织,几代人的关怀在此刻凝聚。我为儿子讲述了家族渊源即,我们的父辈是同族兄弟,我的祖母与他的外祖母是亲姊妹,我们是隔壁邻居,他家与我家仅一墙之隔。年幼时我常常与他的姐姐妹妹一起玩耍,童年的欢声笑语犹在耳畔。堂哥的曾祖父与我的祖父交情甚笃,并在我祖父抗美援朝时,关怀我祖母一家(祖母和六岁的大姑、四岁父亲、和一岁的二姑),抚慰孤儿寡母的心。
温暖是相互传递的,堂哥希望为父老乡亲力所能及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最终决定以写春联的行动,为大伙提前拜年!堂哥在村里住户较集中的地段附近空军叔家的门前,摆上了一张大圆桌,自备笔墨纸砚,挥毫泼墨,为乡亲们送上文化年味。很快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送春联的消息,这家要一幅,那家要三幅,甚至住城镇的村民也发出需求,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婶婶嫂嫂纷纷前来讨要春联。
村里的孩子们最是好奇,围在桌前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书写楷、行、草、隶、篆五种字体。堂哥耐心科普书法知识,鼓励孩子们练字。甚至表示可以办班教大家。有个孩子认真地问:“您马上回去了,怎么教我们呢?”堂哥笑着逗他:“我们可以加微信呀!”还有孩子拿到春联后,走了几步又回头向堂哥鞠躬致谢;另一个孩子遗憾地说:“今年春联已经买好了,您明年还回来写吗?明年一定请您写!”孩子们纯真的笑容与鞠躬致谢,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有个年纪十岁左右的女孩一直站在堂哥身边,整整看了一上午。我感慨万千,仿佛看到四十年前的自己,我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李君雅。”我又问:“你是谁家的孩子?”她说:“李响的。”我追问:“李响是谁的孩子?”旁边有人插话:“李功资的。”我继续问:“李功资是哪个?”婶婶们异口同声地说:“舀瓢!”直到追溯到她的爷爷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君雅的爷爷与我同辈,但年纪比我大,做过木匠,没和我一起读过书,所以我只知道大伙叫他的小名“舀瓢”。“舀瓢”即水瓢。追溯这个有乡土味的名字,我生动地温故了远逝的童年。
发呆时,堂哥已为我们写好一幅篆书春联:“山高水远人增志,蛇接龙年地满春”,横批“志满乾坤”。这份心意让我想起已故去十二年有余的父亲,父亲是村里走出去的教书先生,写得一手不错的毛笔字。追忆当年,村民购买春联并不方便,每逢过年都是父亲为村里乡亲们写春联,堂哥家也经常请父亲执笔。遗憾的是,我的亲兄弟并未传承父亲这一手艺,但令我欣慰的是,堂哥接过了这份责任。江山代有才人出,传统文化的火炬从未熄灭。
堂哥的举动,不仅让乡情与亲情在春节中涌动,更让文化传承在村湾中生生不息。巳巳如意,万物相联,这份情谊与年味,将永远温暖我们的心。(江夏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李春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