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原标题:一支“红笔”打造网络素养教育新高地——解开汉江师范学院特色思政平台的“破圈”密码
十堰日报记者唐晓玮
2月10日,在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会议室内,一场以“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为主题的论坛引发热烈探讨(如图)。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红斌与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共同为“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台下掌声雷动。此时,距离红笔网诞生已11年。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这支“红色劲旅”以笔为刃、以网为媒披荆斩棘,从校园里的网评俱乐部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思政教育标杆。其蝶变历程不仅是一部地方高校的逆袭史,更书写了一代教育者在互联网领域坚守育人初心的时代答卷。
何以红笔?
红色精神赓续相传
在汉江师范学院,提起红笔网,就必须提到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我是一个‘有一不说二’的人,看到不好的东西,就想一吐为快。”胡文江说,自己的评论之路始于校报专栏,2009年他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时,就开始在互联网上以笔为剑激扬文字。
2013年,胡文江在市委宣传部挂职期间,撰写了200余篇深度评论、千余篇推文,将十堰移民搬迁、生态治理的事迹推向全国。从中国文明网到人民网,他的文字让十堰人民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奉献精神传遍四方。同年,他出版26万字的网络时评集《沧浪》,让他收获诸多荣誉,也让他深感使命在肩。
2014年,互联网迅猛发展。看到网络上的错误言论对年轻人思想的侵蚀,胡文江忧心忡忡。“我要做点什么,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年轻人。”他的这一想法得到学校领导支持,学校鼓励他组建网络平台。红笔网就此诞生,聚焦新时代青年“网络原住民”,借网络评论开展思政教育,鼓励学生为正义、良知和群众发声。
“‘红笔’一名的来源意义深远。”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家政介绍,“红笔”出自老校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杨献珍先生“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寓意红色精神的传承。
何以红笔?知名校友、武汉纺织大学教授杨洪林这样阐释,“红笔”是精神、信念与传承。“红笔”之所以“红”,是因为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党和人民忠诚者,才有资格握“红笔”。
2014年9月,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红色文化、激扬青春正气”为核心理念的红笔网友俱乐部成立,“红笔”从个人发声工具转变为时代前沿守护青年思想阵地的旗帜,让主流价值与青年脉搏同频共振。
何以出圈?
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
红笔网成立初期,胡文江面临诸多质疑,有人认为网络评论无用,也有人质疑传播正能量的可行性。但胡文江坚信内容价值能打动人心。从时事热点到红色故事,从思政理论到青年成长,红笔网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逐渐形成“短、平、快、暖”的文风。随着邓海建、胡欣红等知名评论员入驻,稿件内容质量大幅提升。每逢重要节点,红笔网都能精准发声,引领网络风向。
2015年1月,学校“升本”在即,红笔网联合荆楚网《东湖评论》,邀请知名评论员剖析学校迁建精神,与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呼应,提升了学校知名度。2021年,红笔网携手“冉彪评论”,围绕党的百年华诞策划“百年百评”,开辟冬奥专栏,刊发40余篇快评,多篇作品被团省委新媒体平台采用。师生创作的多篇网评作品多次荣获湖北省季度网络宣传好作品奖,在全国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中创下佳绩。
此外,红笔网组织评论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及10周年等重要节点,围绕文明创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内容,采写刊发原创正能量稿件350余篇。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让思政教育从“高台教化”走向“草根共情”。
经过持续发力,红笔网收获众多荣誉:2016年获评全国高校网络名栏,2018年荣获“湖北省重点网评阵地”称号,2020年被评为“十堰市重点网评阵地”,2023年获批“湖北省网络素养教育示范基地”……“红笔”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就此打响。
何以聚力?
一支红笔改变人生
“红笔网是我们递给世界的名片。”该校2023级学生许洁在红笔网十周年分享会上感慨道,“在这里,一支笔能撬动思想,改变人生。”在该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从这里毕业,没在红笔网发表过评论,大学经历是不完整的。
红笔网的聚力密码在于育人。2019年,胡文江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训计划,他带领团队成立红笔网名师工作室,开办“红笔”名师讲堂,邀请专家授课。开设《网络评论写作》选修课,引导多名骨干师生深度参与网评文章撰写,打造了一支由20余名师生组成的核心网评作者团队,实现了网评实践向课程育人转化。
在红笔网培育下,众多师生在网络评论领域发光发热。陈超是该校后勤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他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与写作毫无关联。2019年,他在“红笔名师讲堂第四讲”中与网评结缘。如今已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发表10余篇文章,成为小有名气的网评作者。许洁最初对写网评没信心,在胡文江的指导下慢慢找到方向,于2023年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发表10余篇原创作品。毛晶玥、郭萍、王君、叶艳芳等老师以及杨睿华、马妍、黄林、邵长城等学生成为“红笔”网络评论主笔人后,发表了多篇叫好又叫座的评论,为个人履历添彩。
11年间,红笔网走出荆楚大地,成为国内高校知名的评论平台,孵化出“名师讲堂”“青评计划”等品牌项目,培育出400余位“草根评论员”、3名“全国优秀网评员”、2名“百项网络正能量榜样”,让地处鄂西北山区的汉江师范学院凭借“网评育人”在国内高校中独树一帜。
何以突破?
从“评论输出”到“素养赋能”
2023年,红笔网的发展迎来关键转折,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工作室签署战略协议。根据协议,“汉师红笔”与“杭电叙事”深度合作,联合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将“叙事系统理论”引入网评创作,推出短视频、漫评等融媒体作品。课程上线一年,便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首个以网络素养为核心的省级思政金课。
“传统网评侧重观点输出,而新时代青年需要的是价值判断力和情感共情力。”课程负责人胡文江阐释了革新逻辑。他说,在“AI生成挑战教师权威”的议题下,红笔网帮助学生在算法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在“乡村振兴故事采写”实践中,他们深入竹溪县调研高校助力农村中小学提升体育教育和运动竞赛水平,创作出《“教练”下乡燃旺农村体育火苗》等“带露珠”的作品。这种“课堂+田野+云端”的三维育人模式,推动红笔网从评论阵地升级为素养培育平台。
2024年,该校发挥红笔网阵地优势开展“红笔红汉水清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展示活动,一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516件,在荆楚网《东湖评论》刊发120件,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活动中,通过线上讲座、作品点评等方式,引导创作者正确运用网络表达传播正能量,进一步推动网络素养教育在更广泛群体中的普及。
本次论坛上,“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程振伟老师发布的“红笔”专属叙事话语体系,红笔网不仅有了稳固的理论基础支撑,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
何以未来?
在AI浪潮中重塑教育温度
“当 AI能瞬间生成万言评论,红笔网的价值何在?”面对论坛上的这个尖锐提问,特邀专家、国内著名评论员邓海建的回答引发深思:“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灵魂的温度。红笔网的底色,是教育者对‘人’的凝视。”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吴红斌在论坛致辞中强调。未来,红笔网计划构建“叙事表达+AI技术+社会实践”立体模型,向“创作+育人+研究”方向转变。将学术研究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相结合,对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时代要求,链接省市政策导向,通过校校联合、校媒融合、校政企合作,加强智库建设,为政府提供高质量咨询报告,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红笔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师生的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吴红斌表示,为实现目标,“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将深化网络素养教育研究,推出高质量、大流量的成果;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网络思政人才;加强校地企合作,拓展合作深度广度;创新内容形式,推出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的作品,为擦亮校级重点科研平台品牌、争创全省全国重点科研平台而努力。
11年来,红笔网以思政教育共同体践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努力照亮红色频道、涵养家国情怀、奏响时代强音。正如著名时评人冉彪所说:“红笔红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队伍,始终把党的评论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当更多青年在数字洪流中学会‘用红笔思考’,将是中国网络素养教育最动人的答案。”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于创新,红笔网一定能在网络思政教育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胡文江满怀信心地说。
本次论坛邀请到来自省内外网络素养教育、网络评论领域的专家举办讲座。大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享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内容丰富,干货满满。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