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许旷 周三春
2月10日,春寒料峭。上午8时许,平日宁静的武汉楚平路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人群中,一束束黄的、白的菊花寄托着哀思与怀念。
全国各地不少青少年连夜赶到这里向黄老道别,他们说——
今天,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
“他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
来自安徽阜阳的“00后”小伙苏子龙抱着一束白菊,在武昌殡仪馆外默默等候。
凌晨,他坐上火车赶赴武汉,6小时星夜兼程,来送黄老最后一程。
苏子龙第一次听说黄旭华这个名字,是在电视剧《功勋》里。“黄老几十年潜心技术攻关,让中国人不再挨打,他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苏子龙说,这样一位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默默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自己在心中把他视为榜样。为了向黄老学习,他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
来来往往的人群,传递着连绵的哀思。
“噩耗惊天地,悲风恸九州。灵柩归神所,哀悼化春愁。劈波威碧海,斩棘筑龙头。埋名三十载,功利在千秋。”河南省信阳市第九中学初二学生王尊现场手捧平板电脑,轻声吟诵自己写的追悼诗。
“我是主动跟妈妈提出要求过来的。我们凌晨4点多起床,坐动车又转车多次来到武汉。”王尊说,“黄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伟大。我要向他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也要全身心投入祖国建设中”
阵阵哀乐,在风中婉转低回,让人想到大海中起起伏伏的浪花,它们见证了黄旭华院士的一生。
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学生陈豫鑫早早与同学一起,守候在殡仪馆外。“许多还没返校的同学都想来为黄老献花,托我们表达哀思。”他说。
尽管专业不同,陈豫鑫对黄旭华院士的生平事迹却十分了解。“我非常钦佩黄老,为研制核潜艇,保守工作秘密,他30年没有回家,一生以身许国。”陈豫鑫说,“将来我学成毕业后,要接过黄老传下来的接力棒,全身心投入祖国建设中!”
“黄老一路走好!”
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发出一声呐喊。随即,大家都应声高呼:“黄老一路走好!”
“黄老62岁时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度深潜试验,还说‘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我想,这是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来自辽宁葫芦岛的大学生小沙也是连夜坐火车来悼念黄旭华院士。
看到殡仪馆外络绎不绝的人群,他既悲痛又感动。
“国士无双。这么多人自发来悼念,说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大家都看到了,并深深铭记在心中。”小沙说,要学习黄老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我。
“请黄老放心”
殡仪馆外,温暖的阳光洒在人们身上,仿佛是黄旭华院士回望人间,将光和热再一次献给他热爱的祖国大地。
献花、鞠躬,来自广州的“00后”青年叶栩浩看到网上信息后,改变在武汉的行程,专门来送别黄院士。
“时代在变,但我们要传承同样的精神。”叶栩浩说,自己多年前就从电视纪录片中知道了黄院士的事迹。作为当代年轻人,应该珍惜眼前的好生活、好条件,不惧困难,努力做好自己、做好工作,将个人的努力汇聚成国家发展的推动力。
千言万语,凝聚成行动。
“科研工作者不计名利,默默为国家作贡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河南郑州赶来的大二学生盛博走出送别仪式现场后,整理路边的花篮,久久不愿离去。
盛博就读于黑龙江大学物理专业。“正是有无数像黄院士这样的共和国脊梁,祖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请黄老放心!我们也将像您一样,甘坐冷板凳,在科研领域勇攀高峰。”他说。
这是盛博的心声,也是无数送别黄老的青少年的心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