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廖文婧、史明、刘远、赵人仪)自古以来,豆腐是人们最熟悉的家常食物,自成一格,味和万物,价廉味美,受人喜爱。大部分地区都是卤水或者石膏点豆腐,而在恩施州鹤峰县邬阳乡金鸡口村,其独特的酸水点浆工艺和繁复的制作工序,成为当地人心中难以割舍的老味道。
每年农历十月以后,金鸡口村便迎来制作干子豆腐的时节。与常见的卤水或石膏点豆腐不同,这里的豆腐以“酸水”为魂——第一锅豆腐滤出的水经自然发酵后,成为后续点浆的关键原料。
村民张秀英介绍,酸水点浆需极尽耐心:一瓢酸水沿盆边缓缓“游”入煮沸的豆浆中,乳酸菌在静置中悄然作用,将植物蛋白凝结成细腻豆花。这一过程需三四十分钟甚至更久,“酸水游快了,豆腐会老;慢工出细活,豆腐才嫩滑。”
包制干子豆腐是技艺的集中体现。一尺见方的粗布、一勺滚烫的豆花,在村民手中折叠、抖落、定型,三次拆包调整,只为豆腐干子饱满紧致、不留褶皱。“要趁热包,手速快了表面才光滑,松紧拿捏准了,豆腐才有弹性。”张秀英边说边演示,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
压制后的豆腐需焯水、晾干,最终蜕变为白净Q弹的成品。村民刘书菊感慨:“干子豆腐是村里的特产,但会做的人越来越少。抹盐烤着吃、炒着吃、煮着吃,都香得很!”
从老一辈的“四五户人家”到如今的寥寥数人,干子豆腐的制作技艺正面临断代之忧。张秀英年少时拜师学艺,如今成为村里少数坚持制作的年轻人。“去年只剩一家老人还在做,我不想让这味道消失。”她的话语质朴却坚定,“只要有人爱吃,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让更多人尝到家乡的老味道。”
干子豆腐不仅是食物,更是金鸡口村人关于土地、时令与匠心的记忆。它承载着酸水点浆的智慧、指尖包布的巧思,以及手艺人“慢工出细活”的执着。在工业化浪潮中,这份对传统的坚守尤为珍贵。期待更多像张秀英这样的传承者,让深山里的老味道继续飘香。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