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姜志刚、戴佩、易小番)1月26日上午,农历腊月二十七,新年的脚步已经临近,鄂州市临江乡的天空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阳光努力地穿透薄雾,却仍带着阵阵寒意。
在志超家庭农场的大棚旁,一名身着迷彩长袖罩衣的中年男子正忙碌着。他的脸上挂着汗珠,眼神专注而坚定。他就是这家农场的负责人徐志超,一个在土地上耕耘了近30年的“种菜人”。
“这些窝笋等下黄石的客人要来拉走,我得赶紧把一些败叶处理一下。” 徐志超一边说着,一边手脚麻利地整理着刚从大棚里采摘出来的窝笋。他的动作熟练而迅速,每一根窝笋都被他精心挑选,只留下最鲜嫩、最饱满的部分。这些窝笋,将很快被送往黄石,端上千家万户的春节餐桌。
该家庭农场占地总面积219亩,其中标准化蔬菜大棚100亩。自1996年开始种植销售蔬菜以来,徐志超不仅自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还先后带动周边60余户村民投入蔬菜种植业。每年,他面向华容区蔬菜种植户开展农技培训50余场,受益群众500余人。在他的带领下,这片土地成为了希望的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看着徐志超在忙活,随行的国网鄂州市华容区供电公司“鄂电红马甲”也都很自然地加入到了帮忙的行列。
他们穿梭在大棚之间,帮忙搬运蔬菜,与徐志超一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这些“红马甲”们,是徐志超的老朋友,也是他坚实的后盾。
据徐志超介绍,目前每天有大约6000斤的蔬菜投向春节市场。他的农场在鄂州有专营点,武汉、黄石周边的客商都是联系好后直接到这边来拉菜。这些蔬菜,不仅丰富了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很快,一车的窝笋清理完毕,单等黄石的客商过来拉菜。趁着闲下来的工夫,“鄂电红马甲”易小番与徐志超拉起了家常,问到了他当前的用电情况。
徐志超说,他当前的韭菜非常畅销,批发都到了7元每斤,只是温度要保持在15千瓦·时至25千瓦·时之间,调温、调湿都离不开电。火龙果目前长势不是太好,他想增加火龙果夜间光照,可能会增加一些用电量。
随后,“鄂电红马甲”与徐志超一起走进他的韭菜大棚内,只见一排排的韭菜长得非常喜人。
“一般一周左右割一次,亩产可达2万斤左右,韭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还有铁、锌等微量元素,能增进胃肠蠕动、抑制细菌生长、补血、温和肾阳等功能;同时,他还是很多人年夜饭的饺子中的必备馅料”谈到韭菜的好处,徐志超非常兴奋。目前大棚内有韭菜10亩左右,明年他想扩大规模,让更多的韭菜走到广大群众的春节餐桌;在调温、调湿方面也会相应增加一些用电设备。
走进大棚,“鄂电红马甲”逐一检查照明、取暖等用电设备,帮助更换老化的漏电保护器和绝缘破损的导线,清理私拉乱接线路。
同时,在服务过程中,易小番还向徐志超大力宣讲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常识,提醒冬季电暖育苗、保苗不要随意增添大功率电器,以免线路过载烧坏设备,叮嘱大棚用电保温、灌溉用电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增强大棚种植户安全用电意识。
在火龙果种植处,“鄂电红马甲”易小番针对徐志超提出的“补光措施”,帮忙勘察起了现场,对电源点的定位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他们仔细查看了火龙果的生长情况,认真分析了补光的需求,为徐志超提供了专业的建议,帮助他解决了用电难题。
目前,大棚以全程机械化蔬菜种植、全冷链贮存、运输和销售为主,以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年产蔬菜260万斤,年销售额320万元,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省级示范农场”。
近年来,华容区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在生态、绿色生活建设上下功夫,持续巩固设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为给菜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助力增产增收,该公司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结合提质增效工作要求,对蔬菜大棚等乡村振兴项目开通用电便捷服务,帮助新建大棚种植户设计线路、安装采暖设备,消除大棚用电隐患,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缴费、报修、业扩申报。
“春节前,我们对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用户进行重点走访,帮他们排查用电安全隐患,确保他们能用上‘满格电’,进一步丰富春节菜篮子。”易小番告诉笔者,也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该公司表示,接下来将结合“双优四零光明行 万家灯火映初心”主题活动,充分利用“网格云电话”、电压质量监测等手段,进一步健全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对辖区蔬菜种植大棚开展常态化跟踪服务,用心用情办好做好保障民生实事,多措并举全力护航春节“菜篮子”稳产增收。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