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莫愁湖畔】声音中的年味儿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4-03 18:12:08

文/郑云霞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食物有关:元宵节,汤圆;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这些味道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消融,也不会因为背井离乡而忘却。那些沉淀在记忆深处的味道,伴随你走南闯北,困苦中给你美好的回忆,成功时让你备受激励。这些承载儿时记忆的味道,是故乡给出门在外人的一种底蕴,也是植入人体内的味道识别芯片。也许在他乡不经意间,在某一个饭局上、早餐桌上因为一道菜、因为相同的胃口很容易邂逅故乡人。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吃罢腊八粥,离年就不远了。其实,年更早的来临在冬至以后。过了冬至,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就开始张罗着“吊腊货”,有买肉的,也有杀年猪的。女人们赶早三三两两地相约去集市上挑选自己最中意的猪肉,回来腌腊货,灌香肠,熬猪油……女人们把肉放在案板上切肉,切成或窄或宽的条,做不同的用途。前夹肉,肥瘦相间,肉质细腻,口感嫩,灌香肠最适宜;后座肉,瘦肉多,过年卤了好吃。排骨、蹄子改刀后腌制。腌肉是讲究的,买来香叶、花椒、桂皮等大料用盐炒出香味,冷却后再开始腌肉。腌肉是个力气活儿,每一块肉,都要裹匀了盐用力揉搓,让它“吃”透盐,腌过数日,才开始“挑腊货”。经过冬日太阳的温润,腌肉开始转换颜色,由当初的苍白,渐渐泛黄,呈现出羊脂玉的润泽。至于香肠、排骨、猪蹄、猪肝等等无一不经过盐的浸染,阳光的普照,时间的打磨,才能称之为“腊货”。每一家的腊货都有不同的味道,有的香辣,有的齁咸,还有的并不经过日晒,而是用香樟树、松柏木的枝叶烟熏,这样的腊货称之为“熏肉”。这是妈妈的味道,这是游子思乡的味道。

有多少漂泊在外的人,无论混得好与坏,费尽千辛万苦,奔波千万里,总要在除夕之前赶到家吃团圆饭。那是儿女在家的期盼,那是父母精心准备的一桌浓浓的情谊。我们的爱永不疲惫,如同父母、家人对我们的思念,这就是年的味道。

游子的思念和乡愁来自声音的味道,来自味道的回忆。儿时的回忆大多与味道有关,味道伴随着声音,镌刻在记忆深处。声音与味道就像家乡的晨雾和炊烟,袅袅升起,相互缠绕着相依相伴。那些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有味道的回忆伴随着声音的旋律,串联起最难以忘怀的记忆,形成了与生活紧密缠绕在一起的独特的味道。

小时候最盼望的当数过年了。烹炒煎炸、蒸炖焖煮,磨豆腐、蒸馍馍、炒花生、炒蚕豆、炒南瓜、炸丸子……临近年关,家家户户的厨房顶上烟雾不散。

清晨即起,薄雾中鸡鸣狗吠,迟杀的年猪发出凄厉的尖叫声,孩子们围着欢呼雀跃,因为今天又有杀猪汤可吃了。乡村里一个湾子或者畈上大多一个姓,有一把胡子的老大哥,也有跐溜鼻涕的小爷爷。请喝杀猪汤是一种风俗,更是一种亲情的延伸。年关将至,左邻右舍相约到一起,聚会畅饮,把一年的不快丢在脑后,把往昔的结缔抛弃一边,拉开了年的序曲。勤劳的妇女们腰戴围裙,嚯嚯磨刀,或切肉,或剁骨,灶膛里柴火“哔哔啵啵”肆虐地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哗哗哗”欢快地翻腾着。热锅倒油“刺啦”一声响,厨房里瞬间弥漫着油香、肉香。伴随着各种声响,各种食材特有的香气纷纷从厨房里飘散开来……

晒谷场上更是热闹非凡,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正在生龙活虎地练习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锣鼓“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锵,咚咚锵”很有节律地响着,大家踩着鼓点,翻腾飞跃,做出各种滑稽、惊险之状,围观的人时而“哦——”时而“啊——”时而“唉——”,身子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前倾、后坐,左右摇摆,完全沉浸在年味儿里。

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会因为一段熟悉的乐曲,一个熟悉的味道,唤醒对家乡的思念。它不是简单的音律,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息,它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一叠珍藏的记忆。这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酸甜苦辣的音符。

盼望着,盼望着,年越来越近了,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年终于来了。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新的一年终于来到了。小孩子穿新衣,挨家拜年,脚下是硝烟未尽的鞭炮,硫黄味闻上去是那么温馨,偶尔有一两声“啪、啪”零星作响。新年,来到了!

责任编辑:胡雯婷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