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破基层“小切口” 促治理“大提升”】村级高频事项“最优解”⑪郢城镇郢南村案例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1-21 16:05:43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田珊山 罗倩) 凝聚治理新“栋”力

焕发小区新活力

郢城镇郢南村

案例背景

荆州区郢城镇郢南村是典型的多村混居拆迁安置地,其中,郢南小区承接了郢南村、荆北村、东桥村的还迁村民,郢南村原住民占比不到20%。为破解还迁小区居民来源分散、多村混居融合难、矛盾纠纷多、环境脏乱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难题,郢南村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探索还迁小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居民提、楼栋议、多方谈,民意向上汇集;及时回、集体干、全员评,实事向下落地”的“六步议事法”,不断凝聚基层治理新“栋”力,有效促进多村还迁“村民”融合变“市民”,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同心圆”。

主要做法

(一)聚焦管理服务无序,提升小区治理效能

为推动美好小区建设,抓好小区骨干队伍建设,将治理触角延伸到楼栋,以楼栋作为治理小单元,把“群众找组织”和“组织找群众”结合起来,通过民主选举推荐,吸纳热心的、群众认可度高的、服务意识强的居民参与到楼栋治理中来,在每个楼栋形成“楼栋长+楼栋党小组长+卫生保洁员+秩序维护员+楼栋管家”的“两长两员一管家”体系,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情信息、治理协调、民生服务等方面带头作为。

(二)聚焦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小区整体功能

召开居民代表会议从修改村规民约着手,在小区管理维护上凝聚共识。通过“居民议事”针对小区公共区域绿化、电动车车位短缺、停放困难等系列问题集中进行商讨分工,对小区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修补完善,群策群力推动小区硬件软件双优化双升级。发动村民补绿种绿,还迁小区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0%;楼栋长号召小区居民对空余汽车停车位、楼栋架空层进行清理并重新划线,以满足小区居民电动车位需求,电动车停放位从60个增至270个。

(三)聚焦环境卫生提优,提升小区居住品质

全面落实小区公共设施楼栋认养认管制度,将共享空间、绿化草坪等划分为9块区域,鼓励以各楼栋为单位进行认领,楼栋居民以轮值方式定期对所负责区域进行检查看护,将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楼栋长,楼栋集体对负责区域提出解决办法。固定在每周五下午形成“志愿服务日”,参与捡烟头、捡垃圾等清洁活动,从房前屋后小事入手,扮靓小区环境。全面清理小区8个楼道的卫生死角和乱堆乱放。

(四)聚焦居民需求导向,提升小区文明素养

小区常态化开展郢城泥陶制作活动,邀请郢城泥陶“老手艺人”教学指导,10余名家庭主妇实现“家门口”就业。招募中青年80余人组建龙舟队,动员群众力量协调训练场地、完善训练装备,团结共促龙舟队伍发展。舞龙灯作为郢南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吸纳了30余名居民常态化参加,定期组织开展民俗表演。郢南村依托龙灯会营造的轻松和谐氛围,动员居民参与小区议事,一个个问题在欢乐中得到解决,既轻松又高效。

工作成效

(一)以最小治理单元释放最大治理效能的新研究

从单个楼栋自治带动楼栋共治,从楼栋共治推动小区自治,逐步打破地缘关系纽带,形成人缘相亲、民心相融、文化相通的“小区治理共同体”,将“一楼两长”外延拓展为“两长两员一管家”,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自治体系,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在楼栋间,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遵循。

(二)以文化、活动联合发动群众的新实践

作为楚文化发祥地和根脉所在,郢南村背靠古城墙,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立足本地特色,以特有的文化活动聚拢人心,凝聚家园建设共识,通过文体的纽带来贯彻共同的理念,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三)完善小区治理板块的新探索

还迁小区天然存在着的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散居变集中居住而产生的生活习惯、邻里关系、城市融入等问题,郢南村作为全市棚户区改造征迁户数最多、征迁体量最大的村居之一,各种利益诉求、矛盾冲突不断,这一还迁小区治理的范式为多村聚集地、城郊村、集镇社区等连片开发区域提供了可参考样板。

责任编辑:陈巧玲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