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专访胡榴明:演好新吉庆街的“生活秀”
湖北日报 2025-01-10 14:35:1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年终岁末,江岸区吉庆街上人来人往,吉庆街项目三期地块上,老通城·通城印巷开业迎客,中式调酒、livehouse等新“夜”态纷纷入驻,迅速为吉庆街聚拢年轻人的心。

吉庆街曾见证百年前老汉口的摩登繁华,也因为一个个市井传奇而名扬全国。自2009年改造项目动建,2011年后项目一期、二期陆续开放,如今三期投用,15年后,新吉庆街建设正式画圆。

世界日新月异,吉庆街为何如今仍备受关注?近日,知名城市历史研究专家、作家胡榴明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分享了她眼中的这片自在江湖。以下为胡榴明老师口述。

吉庆街是“模范区”的代表

小时候我住在京汉大道那一边,循礼门青少年宫旁边,不过年轻时对武汉街道的名称不太熟悉,只晓得解放大道、江汉路、中山大道,其它街巷就不认得了。

然而我和吉庆街的缘分却莫名很深。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在吉庆街街边的联排体住宅举行的婚礼,据说那里当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湖北省直机关的办公聚集地。如今武汉美术馆所在的金城银行旧址,之前是武汉市少儿图书馆,12岁的时候我在那里当过图书义务管理员,也是因此开启了文学启蒙。

我记得有个中学玩得蛮好的同学,叫四毛,就住在老通城酒楼的楼上。那时候的老通城外观是很华丽的古典式商铺楼,底层卖豆皮,楼上卖瓦罐鸡汤,面对中山大道有蛮大一间百货商店。还有一个同学,我记得住在交易横街,小时候他蛮会打架。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小学班主任也住在那一带,推测是在吉庆街和大智路的交界处,灰色的公寓楼简朴、漂亮,她胖胖的,非常喜欢我,对我很照顾。

我先生也是一个老汉口,是我的同学,他家安在汉口自治街上,我和他年轻时一起从自治街走到吉庆街,再到中山大道,一点都不累。他就喜欢带着我在周边逛。

多年以后,我开始研究城市学,为了弄清楚世界建筑文化,我去了全球十多个国家,国内开埠大城市也全部走到了,这才发现即便是对比世界发达国家,老汉口的城市建筑经典仍属独一份。

一百多年前,汉口开埠兴源,吉庆街地处华界与租界的交界处,而且紧靠京汉铁路,成为汉口华商上下协力打造的“模范区”的典范,应用了彼时全球最时兴的建筑设计和技术,寄托了华商精英们赶超列强的希望和决心。

花岗岩垒成的地基、麻灰色的石头墙面,希腊式方形块面的房体,罗马拜占庭式的穹顶,巴洛克的雕刻、洛可可的花饰,大工业时代的水泥钢铁框架,还兼具传统中式院落的排布……二十世纪初,汉口的繁华与富丽从此弥散开来,妆点整座城市,当时人称“大汉口”,“大汉口”名扬天下就是这么来的。

具体到吉庆街,以及周边的辅义里、丰寿里、居仁里等,都具备里分的典型特征,是汉口当时高档居民生活区。早在1926年吉庆街成街之前,这种融合西式联排住宅、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就在汉口出现了。最高峰时,武汉老里分数量超过280处,它们楼上有宽敞的阳台,楼下是各类商铺。

“模范区”,也就是汉口华商建筑区中,像吉庆街周边这样的住宅建筑群一片连着一片,勾勒出比肩租界区的繁荣与风华。

让市民、游客共享老汉口的记忆

很多年来,我完全没有吉庆街的清晰概念,毕竟我不是那条街上的居民,只记得那一块地方特别安静,很有点像欧洲电影里城市高端住宅区的样子。

记得还是我年轻的时候,很偶然的一次从吉庆街路过,夕阳透过梧桐树叶筛到麻灰色的墙上,街上安静少人,突然街边住宅门朝外推开,一位穿着挺括西装、头上涂着发蜡的中年男人从房间里探出头来,锃亮的皮鞋踩得人行道嗒嗒地响。

经过这扇楼门之后,我想,吉庆街的居民跟我熟悉的自治街上的居民,穿着打扮真是大不相同哦!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吉庆街的宵夜饮食、娱乐演艺时兴一时,我和朋友也来这里凑过几次热闹。记得有一次,晚饭时间,天还没全暗,吉庆街从街口往里走,路两边的方桌早就铺满了,锅碗瓢盆齐奏,炉灶上呼呼升起浓郁的辛香,空气里交融着歌曲和欢笑。

落座不久,爆炒虾球、凉拌毛豆、冰啤酒就摆上桌头,“靠杯酒”的味道不一定很好,但在那种欢快的氛围簇拥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吃虾球,越到夜深越能激发人的兴奋感,推杯换盏、大声欢笑,完全卸下工作与生活的烦恼,彻彻底底释放自我。吉庆街就是这样充满魔力、激发人性的地方。

没几年,池莉的小说《生活秀》问世,接着又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全国人民从此都知道了吉庆街。卤鸭脖、竹床阵和吹拉弹唱的艺人、夜以继日的大排档文化,成为武汉的新名片。这一片“不服周”的烟火人间,热辣辣地钻进各地渴望自由、开放的人的心尖。逐渐,吉庆街告别昔日的宁静,开始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再后来,吉庆街的改造在我认为,作为“建筑美学”,它是很难尽如人意的,在饮食经济上,客观来说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也为包括它在内的汉口历史街区的改造提过许多建议。

归根到底,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所以它的得意和失意,既受城市更新、业态招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与消费群体的变更紧密相连。总而言之,它的兴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我们怀念曾经的它,池莉《生活秀》中的那个“它”,是因为文学、电影、电视里,无论多么艰难的生活,也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光环——那是一个大家全情投入新时代奋进建设洪流的开始,在这里,吉庆街是一个能任由人们喧嚣吵闹,从半夜一直到天明也不会赶他们走的地方。

至于今天的吉庆街,如果我们还有信心,在保有它希望拥有的特质的同时,一定要在运营上多下些心思。

汉口是需要吉庆街的。最近几年,逢年过节,离吉庆街不远的江汉路和黎黄陂路就人流如潮。如果能将两地的人流引到处在它们中间的吉庆街上来,那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至于具体的操作运营,我们还要多倾听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我希望,将来能看到一个热闹、美丽的吉庆街。在那里,大家可以品尝最正宗的武汉地方特色小吃,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能随时融入江湖味浓浓的老汉口,街头巷尾还上演着通宵达旦、长长久久、红红火火的“生活秀”。

责任编辑:万雷萌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