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以共同缔造为载体 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1-09 09:10:33

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总体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以共同缔造为载体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正是贯彻这一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是参与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他们往往认为基层治理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这种观念导致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效果。

二是参与渠道不畅。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多种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但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渠道不畅通、反馈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干部干,群众看”。例如,一些村(社区)设立的意见箱,存在长时间无人清理、意见无法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等情况。这使得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难以得到有效表达和落实,降低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三是参与能力有限。一些群众缺乏参与基层治理的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参与基层治理。例如,在一些村庄的环境整治项目中,群众可能不知道如何合理规划垃圾处理设施的位置,如何组织村民参与环境卫生的维护等。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对群众的引导和培训也不够,无法为群众提供有效的帮助,进一步影响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效果。

三、地方的实践探索

案例1:武穴市共同缔造工作实践

深入调查研究是武穴市共同缔造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八联履责”机制,市级领导直接联系指导市级共同缔造示范点,深入284个村(社区)进行走访调研,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组织3.4万名党员走访联系11.7万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1万余条,为共同缔造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推进284个村(行业)村(居)民公约全覆盖,推动85%的垸场成立红白理事会、乡贤议事会,做到“群众事群众议、大家事大家办”。镇村两级自筹资金5130万元,谋划实施了195个村庄项目。2023年,累计开展垸子夜话600余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2000余个。这种以镇村为主体的工作模式,充分调动了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真正成为共同缔造的主体。

案例2:梅川镇饶为市村“三民”工作法实践

民事民提,找准靶子。村两委通过村民议事厅召开座谈会,聆听群众所思所求,收集诉求,制定惠民实事任务。例如垸场整治、道路建设、垃圾治理、塘堰改造等都是村民关心且希望解决的问题,村两委认真听取村民建议和意见,借政策东风,充分发挥两委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等力量,至今共计召开32次村民代表会、收集群众诉求56条,制定了如通垸公路、垸场改造、农村污水治理等137个惠民实事任务。这种民事民提的方式,准确把握了群众的需求。

民事民办,干出样子。针对环境整治难题,干部率先示范,村民捐资捐工,整治垸场,拆除破旧厨房、柴房,新安装下水道,硬化垸场道路。饶为市村“两委”结合村情实际,充分发动群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引进公司承包荒山荒田荒地1200亩,吸纳本地村民务工,累计为村民增加收入300余万元。

民事民评,挂起牌子。每季度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与“两委”干面对面现场“问诊施策”,晾晒成绩、查找不足,对照清单按时销号完成整改。强化村级项目监管全过程,让工程在“阳光下”运,项目建设的效果好不好,群众都能够切身体会,增强了群众对村两委的信任。

案例3:大金镇舒冲村“垸子夜话”实践

集思广益,紧扣发展“话”思路。镇政府和村里党员干部利用晚上群众空闲时间,到各个垸组聊起了“垸子夜话”,用朴实的语言宣传“共同缔造”,与群众共同谋划垸场整治思路,倾听群众心声。13轮垸子夜话,收集群众的好意见300余条。不少村民提出了自家周边环境如何打造,打造完怎样保持下去的意见建议。确定了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垸场的废旧材料、老物件,实施就地取材、量体裁衣式的“微改造”的整体思路,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结合清廉村居建设,“微改造”家门口景观12处,宅基地改造小菜园16处、小公园5处。这种集思广益的方式,充分听取了群众的意见,确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凝心聚力,共同参与“话”行动。对于巷道如何设计、门口是种花还是种树、留不留停车位这些问题,群众各有考量,一时间“炸开了锅”。村干部及时把控场面,有的放矢地引导,让“垸子夜话”由“吵吵闹闹”变为“心平气和”,拿出方案,群众都表示满意。同时,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员示范,引导群众主动投身到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来。垸场改造过程中,23名无职党员主动参与到房前屋后栏圈改造、墙面美化、石板铺设等项目中来,带动320名群众参与到施工装修队伍。发动群众捐资6万元,对垸口大金河杂草淤泥进行彻底清理,建设污水管网,使过去的“龙须沟”变成如今的“花港观鱼”景观带。这种凝心聚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村庄环境的改善。

建管并重,聚焦机制“话”未来。通过“湾子夜话”,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形成了“村两委决策、组(湾)谋划、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发动亲朋好友参与做好邻里工作,得到98%以上的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拆除危老旧房,无人索要赔偿。村里的泥瓦工、木工和村民,看到村干部们建设美丽幸福乡村的“大动作”,主动请缨义务参与整治工程。采取管建合一的方式,在设计时结合农村实际算清管理账,把网格小菜园建到群众屋门口,推行“五包两倡”责任制,设立“光荣榜”和“适分制”,明确谁种谁管,管不好换人,让群众既有“紧迫感”更有“获得感”。这种建管并重的方式,建立了长效机制,保障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四、具体建议

(一)推进“大连接”

一是上下连接。实现县乡村一体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打破行政层级壁垒,建立更加紧密的三级协同治理机制。例如,可在县级层面成立统一的基层治理协调机构,统筹三级资源分配和政策落实,确保资源能够精准投放到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细化治理单元的精准管理:依据地域特点、人口分布和治理需求,对治理单元进行科学划分和动态调整。如以自然村落、社区网格为基础,明确每个单元的治理边界和职责范围,使基层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强化各级领导的参与深度:各级领导不仅要参与决策部署,更要深入基层单元,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县级领导定期到乡村社区蹲点调研,乡镇领导直接参与村(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形成常态化的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二是内外链接。拓展跨市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寻求与周边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机会。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共同打造跨区域的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在社会治理方面,建立跨市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治安、环保等方面的协同治理。深化结对发展的实质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和物资的帮扶,更要注重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共享。例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后,可定期选派优秀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挂职交流,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强化商会交流的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商会在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商会可以组织企业参与基层治理项目,如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同时,商会也可以收集企业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为基层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服务“大项目”

一是建立项目参与的多元机制。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制定多样化的群众参与方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以鼓励群众以投工投劳、捐赠物资等形式参与;对于产业发展项目,可以引导群众通过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让群众在项目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二是加强项目决策的民主参与。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例如,通过召开项目听证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项目决策,确保项目符合群众利益和需求。三是完善项目实施的监督机制。建立由群众代表、专业人员和政府部门组成的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同时,设立举报信箱和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确保项目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四是强化项目成果的共享意识。项目建成后,要注重项目成果的共享和可持续利用。例如,对于公共设施项目,要明确使用规则和维护责任,确保群众能够长期受益;对于产业项目,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群众能够分享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

(三)营造“大气场”

一是培养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的创新魄力。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在基层治理中敢于尝试新方法、新机制。例如,设立基层治理创新奖励基金,对在基层治理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激发创新热情。二是锤炼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的坚韧毅力。基层治理工作复杂艰巨,需要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考核机制,对工作态度积极、持之以恒推进基层治理工作的干部给予表彰和晋升机会,激励干部保持工作热情。三是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专业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和广大的专业培训,提升其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定期举办基层治理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先进地区的实践者授课,内容涵盖政策法规、社区建设、矛盾调解等多个方面。

(四)凝聚“大合力”

一是丰富激励群众参与的手段。除了物质奖励外,还可以给予精神激励。例如,设立基层治理贡献奖,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群众给予表彰和荣誉称号;开展基层治理先进事迹宣传活动,弘扬正能量,激发群众的荣誉感和参与热情。二是搭建群众参与的创新平台。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搭建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创新平台。例如,开发基层治理APP,群众可以通过APP了解基层治理动态、提出意见建议、参与投票表决等,提高群众参与的便捷性和积极性。三是培育群众参与的社区文化。在社区和乡村中,注重培育积极向上的社区文化,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例如,开展社区文化节、乡村民俗活动等,通过文化活动凝聚人心,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吴德安、施初阳、徐建新、陈伟明、李瀚、罗赵斌)

责任编辑:张九冬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