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人文团风|熊谷:我的家乡上巴河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5-01-03 18:24:59

我的家乡上巴河

熊谷(团风)

我的家乡在团风县上巴河镇。该镇位于巴河下游北岸的丘陵地区,与浠水县的竹瓦镇隔河相望,有桥梁相接;地处黄上公路、柳界公路交汇处,距黄州火车站15公里,有106国道和318国道相通,是连接鄂、皖、赣的重要通道。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故有“桥卧两县,路通三省”之誉。昔日的上巴河镇,由东、西、南三条石板铺就的街道组成,每条街道长5000余米,宽约3至4米。多为青砖布瓦的房屋,少数为木架结构的二层楼房,有鼓皮隔扇等装饰,显得富有漂亮。商铺店户,对门相开。其时,京广杂货、布匹绸缎、银楼当铺、米行肉店、烟酒专卖、家禽野味、茶亭酒馆、饭庄旅社、榨房染铺、缝纫线铺、中医中药、西医西药、文房四宝、古今书籍、绘画装裱、文化娱乐、各业俱全、商贸繁华、百业兴旺,真所谓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我的家乡上巴河镇的特产极为丰富,最负盛名的就是巴河藕。在鄂东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樊口的鳊鱼、武昌的酒、黄州的豆腐、巴河的藕。”意思是说这四种产品是很优良很有名气的。巴河藕表皮呈白玉色,没有铜锈斑纹,每支藕多为三节九孔(比一般藕要多1至2个孔),肉细汁多;生吃,香甜嫩脆,熟吃,则炒不变色,炖不浑汤,营养丰富,滋阴补阳。据说,古代有官吏将巴河藕用作进献朝廷的贡品。炒藕丝、炸藕夹、煨藕汤、蒸藕丸、冲藕粉,更是巴河的特色时尚佳品。现在每年种植3000余亩,年产4万余斤,美名远扬,畅销各地。其次,就是巴河的黄沙,中粗颗粒,质地坚硬,棱角较多,色泽鲜艳,含杂质极少,曾被建材部门评为优质产品,历史上曾有“全国通用粮票”的美称,具有独占鳌头的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常运上海,远销港澳,据说年产量在250万吨以上。还有铁砂、陶器、硅酸钙板等,产量可观,久负盛名。

自古以来,巴河有“美女之乡”的盛名,她们天生丽质,风姿俊俏,故有“巴河女子一枝花,梦寐以求要娶她”之说。不仅仅镇上的小伙子们眷恋追求,城市的帅哥也慕名来小镇求婚,有数不清的爱情故事流传在巴河一带。“不想天,不想地,就想到上巴河当女婿”,这是很多男人们的心声。我从朝鲜回国复员回家时,我的一大批同龄美女,如张毓芬、殷永秀、胡木兰、翁元清、高乐惠等都名花有主了,我这个单身汉只有望天兴叹。

据有关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曾三次偷袭我的家乡,犯下了滔天罪行。1938年10月8日,日军为了西进武汉,空袭必经之路的上巴河镇,狂轰滥炸,仅遇难者就达50余人,米行夏老板一家老小五口全被炸死,夏谦泰商店被炸死七人,连一个完整的尸体也找不到,真是惨不忍睹。另据《上巴河阻击战》一文写道:1938年秋季,国军为了阻击日军西进,161师和162师与日军激战于上巴河,国军虽五次击退日军的冲锋,重创了日军,但国军伤亡过半,尸体以千计。有道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次战争,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深沉的灾难,丧生的无辜百姓达一百余人,财产的损失更是无计其数。1940年3月27日,盘踞在团风的日军,闻听上巴河一带有抗日武装活动,以“剿匪清共”为名,兵分三路偷袭上巴河镇,见人就杀,举枪就打,仅红石桥一处,就枪杀无辜百姓5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扫荡,仅上巴河镇区就有上百人丧生,其中先奸后杀的妇女不下30人,20多家住宅和店铺被鬼子放火焚烧。日本鬼子的侵略,给我的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但英雄的家乡人民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家园,不断拼搏,得到恢复,工农商学,各行各业,继续发展。提起日寇的罪孽,人们至今还切齿愤慨。退休教师徐冬明老先生曾写了一首诗曰:“日寇当年劫故园,奸淫烧杀惨人寰,百家商铺化灰烬,千户亲人丧九泉,平麓山前尸遍野,红石桥下血成川,今时应记昔时恨,誓保环球持久安。”不忘国耻家仇,这是千百万人民的心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60余年的风风雨雨,小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今小镇版图面积为7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小镇有了飞跃的发展,楼房取代了布瓦平房,街道得到了加宽修缮,水泥公路四通八达,新的建筑物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商贸更为繁华,工农业生产发展更快,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重修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全长596米,宽12米,雄伟壮观,更为家乡小镇带来人气、财气、福气。

值得一提的是镇中心卫生院有显著的发展,规范整洁的住院大楼的扩建,医技设备的增加,技术人才的引进,大大提高了医疗水平,医风医德获得群众的好评,使我十分敬佩,因此,我曾写了一篇短文,题名为《坚守》,发表在《黄冈日报》上,文章的结尾附了一首小诗:“白衣天使胜亲人,友善和谐倍觉亲,妙手回春春不老,坚持岗位献丹心。”算是对他们治病救人的情怀的点赞。衷心祝愿镇中心卫生院不断创造辉煌!

我家住的村子叫叶坡塘塆,在小镇的东郊。村子建在丘陵山岗上,房子都是土砖布瓦,连成一片,很多房屋多为两重结构,共脊连扉,成为“长龙式”建筑,各户之间有穿堂屋相接,有侧门相通,不出大门,在内部都可以串门,互相走动,显得方便、和气、亲切。在村子的北面和南面都有宽阔的荒山坡地,灌木丛生,遍布野花杂草,是各家各户鸡猪散养的绝佳场地。村子北头山岗上,有几棵三人不能合抱的大枫树,树上有老鹰筑得很大的鸟窝,村子南面的山岗上也有双人难以合抱的皂角树(皂荚木),树上也有大鸟巢。这两家鸟占树为王,互不干扰,繁衍生息,以捕捉田野的老鼠和小鱼小虾为食,有时也偷捕村子里的小鸡小鸭。在酷暑的夏天,许多村民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些大树下,借着树荫的凉爽午休,或下棋讲故事,或打盹小憩,一片祥和景象。在村子的北头有一个大水塘,专作饮食用水,不得污染,清亮见底,卫生清洁。每天早晚,各家各户都用水桶挑水回家倒在厨房的水缸里使用。在村子的前面也有一个清澈的大水塘,许多鱼虾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三五成群的青蛙,也在水面上嬉戏跳跃。炎热的夏天,我和小伙伴们会脱光衣服,跳入池塘戏水避暑,在塘岸的石缝里摸捕小鱼小虾。每天早饭后,很多妇女围在塘边,一边捶洗衣服,一边互拉家常,嬉笑逗乐。两个大水塘都养了许多鱼,逢年过节,婚嫁喜庆,都可以分给各家享用。“水满塘,谷满仓,塘中有水仓有粮。”两个水塘蓄水,灌溉良田,干旱保收,给全村民众带来富有和欢乐。

自古文人多爱竹,竹有虚心劲节、能屈能伸的特性,象征人格的高洁。竹的种类很多,如毛竹、淡竹、紫竹、斑竹、罗汉竹、花叶竹;等等。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文化的农民,也有竹的情结,在他的影响下,塆里也广植竹子,如水塘边有水竹,门前有丛竹,屋后有大片的桂竹园,竹木辉映,相得益彰,鸟声嘹亮,蝉鸣如歌,将村子装饰得非常美观,大大提高了住居环境的高雅品味,因此,我们村的别名又叫竹林塆。

塆子里住有熊、方两姓居民,多是勤劳纯朴的农民,大家都能和睦相处,耕耘为生,祥和安定,生机盎然,六畜兴旺。非常遗憾的是在“大跃进”“大办钢铁”的年代,全村的树木全锯掉了,成为炼钢铁的燃料。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村民的生活陷入极度的贫困状态,完全丧失了生产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村风衰败,人心懒散,丁畜不兴,元气大伤,很长时间难以复苏。直到改革开放后,情况才慢慢好转。

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大大调动了村民奔小康的积极性,大部分青年男女走出穷窝,北上南下,出外打工,淘金取宝,快速赚钱。留守的村民便千方百计地开展农副业生产,生机勃勃,不断地创造和积累财富。如今,旧貌换新颜,漂亮的楼房取代了土砖瓦屋,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自来水、电灯、电视、摩托车、电动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水泥公路通到村内各家门口。有的人还在上巴河、黄州等城镇购置了楼房或铺面,有的人还在各地的经济开发区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或公司,当上了老板、厂长、经理,常有在外的游子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回乡探亲访友。我曾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农村新貌》:“布瓦土屋变楼房,村前村后花果香。水泥公路到门前,小车一溜逛商场。池塘清澈鱼虾多,四季保收粮满仓。家用电器普遍有,科学生活讲质量。电脑电视家家乐,冷藏保鲜有冰箱。和谐友善精神爽,文体活动促健康。义务教育更重视,中小学校献良方。人到老年得补助,晚年安度无忧伤。三农政策惠三农,农村城镇一样强。携手同追中国梦,虎跃龙腾奔小康。”我们的叶坡塘塆明天会更好!

我的家乡还是人杰地灵之乡。我的家乡民风纯朴,自然风光奇秀,人文底蕴深厚,出现了一批中华顶尖人才,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例如:

熊十力,上巴河张家塆人,是中国当代旷世奇哲,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家境贫寒,幼时给富人家放牛,没有上学读书,但非常聪明,过目不忘,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他14岁从军,参加了武昌起义,1917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决意从事哲学研究。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解放后的1949年10月,他的老朋友董必武、郭沫若联名电邀熊先生北上,共商国是。熊先生曾任全国政协2、3、4届委员。熊十力先生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等30余部著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共130余万字,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也遍及全国及海外。1985年,黄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莅临大会的有来自海内外知名学者100余人。

殷海光,七岁时随父母一起从回龙山镇殷家楼搬到上巴河镇西街。他的父亲殷子平与我的父亲是世交,他的侄女与我的弟弟订了娃娃亲。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他曾在武昌中学读书,16岁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7岁读高中时,就在正中书局出版了一部长达40万字的译著《逻辑基本》。西南联大毕业后,考上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专攻西方哲学,曾在国民党宣传部工作,任《中央日报》主编。到台湾后,脱离国民党阵营,转变成自由主义者,曾在《中央日报》上发表《赶快收拾人心》《设防的基本在人心》等文章,猛烈抨击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受到蒋介石父子的怒斥和迫害,差点丢了性命。主要著作有《逻辑学讲论》《中国文化之展望》《生命的意义》《思想与方法》《自由的伦理基础》等。他培养的弟子,有的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有的成为知名的哲学家、作家、史学家。如李敖、林毓生、陈鼓应、柏杨、颜元权、龙应台等。殷海光去世后,各种纪念他的活动方兴未艾。1989年,台湾成立了纪念殷海光学术基金会,台湾、香港、大陆还多次举行了他的学术研讨会。我曾经读了一本有40余万字的《殷海光传》。

包惠僧,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曾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等报社记者。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在武昌组建共产党临时支部,任书记。1921年7月,与陈公博一起,代表广州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1950年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开始任国务院参事。生前撰写了许多回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和早期工人运动的史料。如《孙中山革命精神》《回忆李大钊》《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见闻》等。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包惠僧回忆录》。

熊寿农,上巴河镇西街人,著名翻译家,精通日、美、印三国语言文字。曾任《华中日报》副社长,最著名的作品是《火种》,还有大量的译作。据我的二哥熊舒音回忆熊寿农是个办报人,读书人,并未卷入多少政治斗争。二哥在黄冈高中时搞过黄冈同学会,去武汉熊寿农家募捐,他很乐意地给了相当数量的现金,当时二哥还写了几首诗送给他,并在《华中日报》上发表了,还寄来了稿费。可见他当年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上个世纪70年代,曾在国务院参事室任参事,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妻子早年被遣返回原籍日本,有个儿子曾在淋山河供销社工作,我们彼此都认识,现在鄂州市从事中日友好方面的工作。

刘醒龙,上巴河镇张家寨村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联主席,《芳草》文学杂志总编辑。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威风凛凛》《一棵树的爱情史》《圣天门口》《蟠虺》等长篇小说十二部,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二十余种,长诗《用胸膛行走的高原》。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第一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香港)、《联合文学》奖(台湾)等。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我的家乡不愧为人杰地灵之乡,上至国家之栋梁,中至当代的“七品官”、教授、研究员、工程师,累计多达数百人,他们无一不是喝着母亲河巴河的乳汁长大的,他们在各自的历史舞台上,尽展风采,为推动历史进程、文明进步、民族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岁月悠悠,世事茫茫。我可爱的家乡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记忆,我爱我的家乡。巴河之美,千秋万代。但愿涓涓巴水,川流不息,泽被两岸,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申梦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