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12月12日,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一台大型“机器人”正灵活转动自己的“三头六臂”,进行高难度手术操作,夹持、牵拉、剪切、缝合……整套操作行云流水。
这是该院常规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中的一例,但作为该院第180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这台手术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2023年12月10日,襄阳市中心医院在全市率先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将最先进的辅助手术技术带入襄阳。一年多以来,“达芬奇机器人”成为手术室的网红,被应用到泌尿外科、心胸外科、肝胆外科、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小儿外科、妇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多个临床科室,已有180名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由这位“网红”带来的世界先进微创外科手术。
从1到180,不仅是襄阳市中心医院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一年,更体现了医者满怀赤忱救死扶伤的仁心和革新技术的决心,推动了襄阳地区外科手术实现从腹腔镜微创手术到机器人辅助精准手术的迭代进阶,在精准手术、微小创伤、快速康复等多个层面全面提升了相关患者就医体验。
一年百例手术,见证泌尿外科的飞跃之路
李大爷今年73岁,多年的排尿不畅让他饱受折磨。辗转多家医院后,慕名来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寻求治疗。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确诊为前列腺癌,需进行手术切除。
“以往都是通过普通腹腔镜微创手术进行切除,因手术视野、操作空间等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后遗症。”泌尿外科主任陈斌介绍,前列腺区域手术空间狭小,且遍布各种细小血管,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将画面放大10到15倍,为主刀医生提供清晰、逼真的人体3D视野。
术中,历时一个多小时,仅通过5个1CM左右的小孔,陈斌就完整切除了病变组织,整个手术出血量不到30ML。手术后10天,李大爷拔除尿管,便可以自由控制排尿。这个时间比微创手术至少提前20天,患者的康复时间大大缩短。这也是该科完成的第100例机器人辅助手术。
而年仅一个月大的婴儿乐乐也是机器人手术的获益者。乐乐患有左肾先天性肾盂输尿管狭窄,输尿管狭窄会造成肾积水,影响肾功能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左肾坏死,必须及时治疗。
“成人的输尿管直径有6至7毫米,但是婴儿的只有3毫米,而且乐乐的腹腔只有小孩拳头那么大,可操作空间非常小。”陈斌表示。
关键时刻,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再次“大显神通”。手术中,机器人的摄像头精准捕捉到输尿管狭窄处。机械臂上的超声刀随着陈斌的手指舞动,巧妙避开微小的血管、神经,准确地将狭窄部分的输尿管切除,再将断开的输尿管对接、缝合,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能突破人手的极限,4只机械臂都可以720度旋转,实现不同方位灵活穿行。同时,机械臂还可以滤除医生的手部颤抖,让手术操作更加稳定。
自去年12月10日,泌尿外科开展了襄阳市中心医院首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以来,该科目前已完成一百余例机器人手术,广泛运用于腹膜后肿瘤、肾上腺肿瘤等与周围组织粘连比较紧密的疾病手术治疗中。
挑战世界级手术难题 这个网红表现不俗
如果腹部手术难度有天花板,那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当之无愧。
今年4月,王先生因为吃不下饭、浑身乏力、肚子胀,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检查发现,除以上症状之外,王先生的眼珠和浑身皮肤都有些发黄。这是胰头下胆总管梗阻导致胆汁无法进入肠道引发的典型症状。
而进一步检查发现,造成王先生胆总管梗阻的“元凶”,是胆总管下段长了一个肿瘤。
“人体胆总管下端的胰头就好比一个‘火车站’,胆管、胆囊、胃、空肠、十二指肠等各种消化道和血管在此处汇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襄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廖晓锋介绍,王先生的肿瘤位置正处于“火车站”区域,各种脏器、血管、神经汇集,切除难度极大。
廖晓锋说,胰十二指肠切除的难点不在于切除,而在于切除之后整个消化系统的吻合、重建,“尤其是胰腺和空肠的吻合,被称为‘天下第一吻’,是个世界难题。”
复杂程度高、技术难度大,如何对手术部位进行精确无误的分离、切断、吻合和重建,对手术医生是极大的考验。
“手术后,胰腺和空肠的吻合处容易出现胰瘘,具有腐蚀性的胰液如果大量进入腹腔,会损伤脏器甚至引发大出血,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都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
廖晓锋借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提供的高清、放大视野以及灵活的机械臂,用时4个小时,为王先生成功实施了手术,并且高精度地实现了胰腺和空肠吻合。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还让医生可以轻松应对高强度的手术。”廖晓锋说,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为例,腹腔镜手术需要主刀医生在手术台站立6个多小时,体能和精力消耗极大。
“操作手术机器人时,医生只需要坐在操作台前控制机械臂,相对轻松很多。以前一天只能做1台手术,现在可以做2台。”廖晓锋表示。
不开胸实现胃管“变”食管 进食一步到“胃“
12月23日上午9时,襄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张拥军换好“绿大褂”,大步走进专门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设立的手术室。
手术台上,今年67岁的周女士静静等待手术开启。
今年8月开始,周女士在吃饭时频繁出现哽噎与吞咽困难症状,且日益加重。10月初,她来到襄阳市中心医院寻求治疗。
经电子胃镜检查,周女士最终被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病变部位长达6厘米。
食管上接咽部,下与胃贲门相连,是饮食入胃的必经通道,因其特殊的生理位置、构造及其承载的功能,一旦发生疾病往往让患者备受煎熬,治疗也举步维艰。
由于肿瘤挤压,周女士的食管与主动脉外膜及左主支气管膜部紧密贴合在一起。经多学科讨论后,决定先在肿瘤内科进行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两个治疗周期后,胸部增强CT显示周女士的食管肿瘤明显退缩,与主动脉外膜及左主支气管膜部出现裂隙。
“大约90%的食管癌都是食管鳞状细胞癌。虽然常见,但是手术难度很大。”张拥军介绍,虽然肿瘤变小了,但是裂隙非常微小,对手术精细度要求极高。此外,将胃整形代替原来的食管,并实现完美吻合,也极具挑战性。
据了解,传统食管癌根治手术需开胸,随着机器人微创食管癌切除技术的成功运用,进一步提升了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手术开始,张拥军端坐在操控台上,清晰的图像跃然眼前。只见他双手控制机械臂,在周女士的胸、腹腔内游离出食管肿瘤及胃。随后,通过颈部切口,从上至下顺利游离食管,精确切除肿瘤后,制作管状胃进行吻合。
“无需开胸,手术时间也缩短了一半,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并降低了心肺并发症风险。不仅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像周女士这样的患者,不管是从身体状况,还是从生活质量角度,超微创技术都是极其需要的,这正是我们团队运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服务的初衷和动力。”张拥军说。
为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襄阳市中心医院先后从各临床专科挑选了15组具有丰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手术团队,前往位于上海的“达芬奇”中国总部开展专业培训,让更多科室和临床医生掌握这项“高精尖”技术操作,造福更多患者。
“技术是为了患者而服务,我们引进新技术的初心就是希望让患者获益。我们还进一步细化亚专科分组,由特定医生专门负责某一类别机器人手术,做到术业有专攻,保证各类手术高质、高效地完成,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顶级的医疗服务。”襄阳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襄阳市中心医院是目前全市唯一启用达芬奇机器人的医院。从无到有、从精到优,该院医护人员凭借勇担当、敢突破的信念,在技术革新上不断打破壁垒,竖起了一道道行业领域的里程碑,每一次医疗技术的突破,都凝聚着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诠释,对医学发展的引领与责任。(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升蕾、刘孝军、通讯员姚敏、肖清心)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