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方威 徐成林)2022年6月,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教联体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2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正式启动县域教联体建设工作。自此,安陆市实验小学在融合型教联体的跑道上又开启了共建型教联体的办学模式。
早在2010年8月,安陆市儒学初中撤校后变更为安陆市实验小学儒学校区,成为安陆市教联体融合办学的先行试点。儒学校区2010年融入安陆市实验小学之初面临生源锐减、教师结构老化、硬件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实验小学教联体“智慧性”地按下了融合办学的功能键。
在融合中推“融”谋“合”,打好组合拳
在与儒学校区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实验小学坚持“共谋、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在建设“学校发展命运共同体”的路上一路前行,推动着“融合型教联体”行稳致远。
(1)骨干引领理念深入人心
2010年9月,实验小学选派精兵强将12人至儒学校区,其中管理人员6人,骨干教师6人,交流至薄弱校的援建人数占薄弱校总人数的48%左右。之后,教联体不断进行教师轮岗,轮岗比例一直保持在符合轮岗教师数的10%以上。他们深入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将实验小学的管理理念、办学模式在儒学校区生发,很快扭转了该校区办学的颓势,生源回流加速,社会好评回暖。儒学校区从2010年10个班,学生总数435人,发展到2024年秋的47个班,学生总数2613人。在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儒学校区的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多次荣获安陆市“学业水平检测质量优胜学校”,社会赞誉如潮,有效缓解了城区招生、基础教育供需矛盾,由最初的薄弱学校蜕变为现在的优胜学校,在安陆区域小有盛名。
(2) 合作促互动,活动润童心
两校区依托社会实践基地(气象局、科技馆等)、校园“四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建队日、一年级新生开学礼、六年级毕业礼等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教联体的孩子“生生互动”,真正实现学生共育。两校区学生通过同台演出、同绘一幅画、同上一节课等方式深入交流,在合作互动中,渗透教联体教育教学理念,共育识大体、富仁心、具智慧、爱生活的实小学子。近三年来,两校区组织学生共参与的活动60余场,参与学生4800多人。
(3)优势互补,体艺显匠心。
核心校实验小学本部素有体艺优势,先后获评“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湖北省音乐教改实验先进单位”“湖北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孝感市戏曲教育特色学校”。借助音乐特级教师沈建华、美术兼职教研员严建波等名师效应,带动教联体体艺工作良性推进。器乐竖笛、排箫、水墨在两校区全面铺开,教联体80%的学生会一至二种乐器。核心校足球培养了周恒、贾鑫尧等国字号球员,足球底蕴深厚。核心校的足球训练模式、氛围在教联体内持续释放。在2022年安陆市小学校园足球联赛中,本部、儒学勇夺冠、季军;2023年本部继续蝉联冠军,儒学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在2023安陆市女子U7-U8比赛中,儒学校区获亚军、本部获季军。儒学校区啦啦操队在2023年孝感市啦啦操比赛中取得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教联体获评孝感市2022-2025体育传统特色项目(田径、足球)学校。2021年获评孝感市“一校一品十佳示范校”第一名、2023年获评“孝感市美育特色学校”。
在共建中各美其美,画好同心圆
为助力“乡村振兴”,根据安陆市委教育工委的部署,2023年春,实验小学教联体与棠棣镇中心小学、木梓乡中心小学、木梓乡王店小学组建共建型市级教联体。其中儒学校区作为子核心校具体牵头与木梓乡中心小学、木梓乡王店小学的教联体建设工作。现今的安陆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同时兼具“融合型”“共建型”两种教联体形式,核心校多年积累的教联体建设模式、经验再次大显身手,教联体在新一轮“以强带弱”“以大带小”“城区带乡村”的征途起锚前行。
(1) 援建经验有沉淀。
多年来,市实验小学教联体核心校一直在县域范围内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长期与多个乡镇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学校先后有肖卫莲、肖敏、柯玲、朱伶俐等副校级领导带领团队到王义贞花园小学、洑水镇中心小学、孛畈镇中心小学、桑树砂子小学任援建。她们迅速将实验小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辐射到乡镇学校,并形成特色并保持至今。如肖卫莲校长带领的王义贞花园小学学业成绩一直位居乡镇学校前列。肖敏校长所主持的洑水镇中心小学已经成为安陆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孛畈镇中心小学在柯玲校长播下校园足球的种子下,两次进入安陆市校园足球联赛前四,创该乡镇校园足球最好成绩。历年沉淀的援建经验,成为教联体建设的宝贵财富,被费春芳、肖卫莲等领头雁成功移植到与儒学校区的教联体办学之中,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 教联建设有路径。
在县域对接帮扶中积累的经验,让实验小学教联体形成了“管理骨干挂帅(占薄弱校教师总数20%)+紧缺学科教师援助(占薄弱校教师总数10%)+两年形成管理框架+三年效果显现”的教联体建设模式,将一所所薄弱学校建成区域内龙头学校。在共建的两年中,实验小学始终发挥着“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的推动效应,一次次教学研讨、一场场专题讲座、一台台联袂活动,无不助力着教联体学校教育管理的“升级”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进阶”。
(3) 数字赋能有力量
数字化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在教联体学校共建中,因各校所处的地域不同,教师往来有时不便,为了补齐短板,线上共建应运而生,数字化建设也就“闪亮登场”。一是数字建设赋能。教联体成员学校学科专任教师368人,配置教师终端368台,学生6943人,学生终端840台,每百名学生配置达12.3台。核心校配有录播室1间,专递课堂2间,校园电视台1间,创客教室2间,成员学校配有1间具有交互功能的录播教室,3间单向直播厅室。二是“三个课堂”赋能。在推动学生学习方式革命的同时,也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组建“名师+研修共同体”,集中编写义务段学科导学案和作业设计单,录制名师微课100余节,充分发挥名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满足教联体成员校之间“三个课堂”的需求。三是“互联网+”赋能。为满足成员校之间视频会议、协同办公、巡校巡课(含硬件设备巡查)、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需要,成员校之间启动“互联网+”模式,使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聚焦薄弱,精准发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据不完全统计,近两来年教联体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培训、交流、示范和展示活动30余次。学校获地级奖励6次,省级奖励5次,国家级奖励4次;教师获地级奖励72次,省级奖励86次,国家级奖励7次;学生获地级奖励45次,省级奖励47次,国家级8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湖北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数字校园示范校”“湖北省科普示范学校”。
教改之路,道阻且长。安陆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建设在兼容“融合型”和“共建型”的双轨线上将打破城乡之间的壁垒,寻求各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领跑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达成“1+1+3gt;5”的办学效应,实现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办学愿景。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