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秦淮千古照诗灯
□刘汉斌
南京之行,让人眼花缭乱,在这浮躁的尘世中,我更看重的是眼前这座六朝古都的文化积绽,忘不了秦淮千古照诗灯。站在南京古城头,徜徉在秦淮河边,穿行在夫子庙大街,仿佛穿越着时光隧道,感觉六朝帝都的繁华与兴衰在眼前叠现,千古秦淮的桨声灯影在心头萦绕。
南京古称金陵,千百年来,金陵城下走过许多赫赫有名的诗词大家,诗人们和他们吟唱的诗歌,承载了南京的沧桑文化,铭记了古都的兴衰,表现了纯朴的风俗民情,陶冶了世道人心,唐代诗人杜牧那“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千古名句引领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厚重诗风。
“在山未觉山,宫阙连楼榭。路出万木尖,人烟乃在下。烟白木苍苍,长江此中泻。客帆如浮云,帝城亦传舍。每于凭眺时,旷然轻王霸。”这是清代《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在金陵朝天宫附近吟哦的《冶城山北望》,这首诗盛赞旧京的胜景,同时也流露出对帝王霸业的轻蔑。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用诗记载了南京长干里的市井生活。诗中写道:“老子栽花百种多,清晨担卖下前坡,三间古屋无儿女,换得鲜鱼供阿婆。缫丝织绣家家事,金凤银龙供天子,花样新添一线云,旧机不用西湖水。机上男儿百巧民,单衫布褐不遮身。中原百岁无争战,免荷干戈敢怨贫。”诗中用小手工业者“单衫布褐不遮身”的触目贫困,来反衬上层社会“金凤银龙供天子,花样新添一线云”的富贵奢华,描绘了一幅市井图,辛辣地触及到当时已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遗民诗人杜茶村,著名讽刺小说家吴敬梓,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都曾长年客居金陵,他们对自己喜爱的古都山水无不寄兴抒怀。如杜茶村的七古长诗《初闻灯船鼓吹歌》采取叙事手法描写了繁华背后的辛酸,发出了“江陵初年执国政?乐事无多扇谟竞。尔是秦淮一条水?伐鼓吹笙犹未盛”的感叹。吴敬梓在《桃叶渡》中说:“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魏源在《乌龙潭夜坐》中描述:“林阴横满地,夜影忽过墙。忘却月已转,翻疑树易长。积雨有余气,老荷终自香。空林如积水,清夜意难忘。”
取材和立意深刻的,还数清初诗人汪懋麟的《秦淮灯船歌》。全诗以素描手法为自古闻名,声摇影绰的“秦淮灯船甲天下”绘象,并发出了“世人忽忽无远忧,悲歌拔剑地空斫。嗟我旅人行且归,醉眼迷离石城脚”的无限感慨。汪懋麟在极言笙歌画舫之欢,灯火繁华之盛的同时,用骄奢淫逸而导致六朝相继败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当朝。
《哀金陵》是晚清诗人赵函的长诗,诗中叙述了英国炮舰对古老中国的“野蛮访问”,把披着文明外衣,气焰嚣张的西洋海盗和“主和不主战”,丑态毕露的晚清要员们的嘴脸刻画得活灵活现。全诗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充满了民族的忧患意识,开了近代反帝爱国诗歌的先河,对后来写《七子之歌》的闻一多等爱国诗人产生了直接影响。
太平天国诗人洪仁玕的诗作《由上海至天京受阻折回舟中作》,把天国英雄们搏击风浪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写道:“船帆如箭斗狂涛,风力相随志更豪。海作疆场波列阵,浪翻星月影麾旄。”在中国近代史上,多少爱国诗人在风雨如磐的黑暗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奋起抗争。辛亥烈士周实、革命军将领林述庆、民国元老于右任等,都在中国近代诗史上,为古都南京留下了增光添彩的诗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1949年春天,诗人毛泽东以一首激昂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吟唱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伟大时刻。那铿锵的韵律,深刻的寓意,伴随着钟山风雨和如云帆叶,在千秋诗坛上发出了气壮山河的最强音。
千古秦淮,烟雨南京。我们离开南京时正值傍晚,从车窗内回首望去,只见夜幕中的南京城华灯初上,诗意朦胧。
【诗人简介】刘汉斌,笔名刘宁,湖北团风人。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协全委会委员、东坡赤壁诗社常务理事、团风县诗词学会会长。有诗词及散文作品散见于省市级以上报刊。出版诗词集《论史七言绝句集》《刘宁诗词选》,散文集《沉睡的脊梁》。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