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讲述地名故事,传承民间文化,弘扬夷陵精神。由夷陵区融媒体中心、湖北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夷陵区文联倾力联办的“大老岭杯”【说古道今·地名传说】栏目,今天推出第三十一期《“园”来如此》:
夷陵的“园”字地名
主要有果园、桃子园等
下面一起走进
它们的美丽传说
果园
果园,曾经是夷陵区三斗坪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黄牛岩北坡高崖与长江西陵峡一级台地之间,属峡江二级台地,因地形是一面较平缓的坡地,从黄牛岩山崖之上或是长江对岸高地上看果园,好似一块搁在半山之上的大田块,峡江人把修保坎筑成的平田叫墩,因而果园又叫果园墩。后来并入棋盘山村,今年均合并到南沱村。
(果园村居)
民间传说,果园的来历源于《西游记》故事。当年唐僧到西天取经,从长安一路西进,越黄河过长江,来到黄牛岩下。唐僧师徒从江边走到半山,肚子饿得厉害,他们想找人家讨顿斋饭吃,不想这里人烟稀少,化斋极为困难,走了很长时间也没化到斋饭。没有饭吃,肚子饿了怎么办?他们师徒便到山中去寻野果。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宜于桃李杏梨多种水果生长,唐僧师徒们来的时间正好是桃李等水果成熟的季节,他们在山中取得桃李无数,解了饥渴。有水果饱腹,且味道甘美,唐僧认为这是佛的赐予,就把这说成是佛的果园,因而这里就有了果园这个名字。
(冬天果园)
夷陵作家林文楷在其撰写的《果园》一文中认为,唐僧取经是否真的路过此地倒是不见得,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先生创作《西游记》之前可能来过长江西陵峡,而且到过黄牛岩半山的果园墩。他写道:“记得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在三斗坪镇工作,经常接触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当时三斗坪高中有位姓黄的老教师与我闲聊时曾说,有心作《〈西游记〉考》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先生三峡考》。黄老师是江苏淮安山阳人,与吴承恩先生是老乡,以他的观点认为,吴承恩先生是来过西陵峡的,自己能来,吴承恩先生为何不能来?要不,这一带的地名如天柱山(传说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所化而成)、晒经坪(唐僧晒经书的地方),灯影石(唐僧四师徒石头影像),果园墩等与《西游记》地名怎会联系如此紧密。细细去想,黄老师的话也不无道理,长江是旧时的交通要道,李白、杜甫、苏轼等历朝历代众多的文化名人都来过这里,又怎能说吴承恩先生没来过呢?”
历年来,果园盛产柑橘,几乎全村上下的所有田块都是柑橘园,同时,在这些柑橘园中也夹杂着大量的桃、李、杏、梨等其他水果,是名副其实的果园墩。
(南沱村全景)
如今果园所在的南沱村,除了果蔬种植、家禽养殖等农业产业之外,造船业、旅游业也都红红火火,远近闻名的“三把刀”徒步线路,备受户外爱好者青睐。
桃子园
桃子园,曾经是夷陵区分乡镇的一个行政村,后来合并到分乡镇棠垭村,包括上桃子园和下桃子园。20世纪60年代以前,上下两个桃子园分别是分乡公社棠垭管理区的两个生产大队,后合为一个大队。
昔日桃子园(图源:元辰文苑)
自古以来,桃子园漫山遍野生长桃树,盛产各种桃子。传说汉代以前,桃子园属蛮荒之地,为黄柏河东支两岸的石灰岩地区,十分贫瘠,鲜有人居。有一道士云游至此,见今小桃园黄柏河边有一座山岭状如雄鸡,怪石嶙峋、寸草不生、看似无毛,认为贫穷的原因在这只“无毛雄鸡”。道士将手中桃树拐杖钉于山上,治住了带来贫穷的“无毛雄鸡”,方圆五六里的地方长出桃树,道士又动员人们搬来居住,人们就称此地为桃子园。
20世纪70年代以前,桃子园山上有毛桃,田边、山脚、房前屋后有五月桃、七月桃、秋桃、冬桃、柿饼桃,最著名的是白桃、柿饼桃,为当年祖先们利用山上毛桃嫁接改良而成。每年桃熟,社员们摘了桃子,成群结队背到南垭供销社出售。
桃子园现在的居民都是江西移民的后代,大约在明朝时期,祖先们就来到桃子园,繁衍生息至今。小桃子园沁水窝有座明代卷墓,由当年祖先用石灰加糯米拌浆扣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该墓还完好无损。墓地边栽有一棵桃树,粗大的桃树每年挂果一二百斤,个大色艳,肉质细嫩,入口似蜜。桃树活不了几十年,老人说这棵桃树也死过,但蔸子不会死,第二年就发新芽,几年又成大树,照样挂果,是托老祖宗的福。
改革开放后,人们忙于外出打工,没人专门从事白桃种植。较之过去,桃子园的桃树少了,但桃子园地名仍然没变。如今桃子园所在的棠垭村,形成了以水稻、油料、果蔬和畜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尤其是“棠垭”大米已经成为优质品牌,是夷陵区优质大米和优质油菜籽主要生产基地。该村还是宜昌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村内满山苍翠,碧水清流,鸟语花香,环境优美。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