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船舶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三代人不畏艰难、乘风破浪的海洋精神,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用中国制造守护着祖国1.8万多千米长的海岸线,携带现代海洋重器向蔚蓝深处的海洋强国之梦进发。
80后船舶设计师曹国强:从智能化渔场到新能源船舶 精雕细琢每一张图纸
“在设计和研发的过程中,大家要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争取一次做对,一次做好,确保产品顺利建造。”近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创新开发中心科长曹国强正在会议室和同事讨论近期重点项目设计方案。一个笔记本、一支笔,在听到可行性建议时,他会细心记下,在他人提出疑问时,他主动耐心讲解,用匠心对待每一个项目。
曹国强2010年入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一直深耕海洋工程装备领域。2021年,作为全球首座渔业休闲文旅综合体平台项目--“耕海1号”二期工程总设计师,他主持开展项目送审及设计工作,研制过程中和同事一起克服了诸多挑战与困难。2023年4月29日,“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二期项目在山东烟台正式投入运营。
据了解,“耕海1号”是全国首座综合性、示范性、集成性的智能化大型现代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是渔旅融合桁架类养殖设施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首座渔业休闲型座底式桁架结构养殖平台。该项目将渔业养殖、海上旅游、科技研发等功能相结合,以科技创新提升渔业养殖效率,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怀着对海洋的敬畏与探索之心,曹国强以创新为笔,绘制船舶、海洋高端工程装备的宏伟蓝图。今年10月24日,由他担任总设计师的全球首艘6风筒滚装船在武昌造船双柳厂区启动建设,与常见的滚装船不同,该船安装了6只形似烟囱的风筒,是目前全球搭载风筒最多的滚装船。“每一只风筒就像是一面船帆。”曹国强介绍,风筒直径6米、高35米。航行时,风从船侧面吹向风筒,经马格努斯效应,就能神奇般地产生推力从船尾驱动船行进。理想状况下,6只风筒可提供船只航行所需的全部动力,实现零排放。由风筒和甲醇燃料主机组成的混动系统,可减碳超过17%。
该船的顺利实施建造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探索新能源运输船在降低船舶运输过程中碳排放的又一项创新,预计2026年2月交付给法国路易达孚航运集团公司。
奋楫扬帆正当时,乘风破浪启新程。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曹国强表示,将继续在船舶研发和设计上下功夫,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船舶产业从传统走向绿色、从制造迈向智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90后造船“焊”将楚明辉:爱与工作“较真”的“钢铁裁缝”
“嗞嗞嗞……”钢板与焊枪接触的瞬间,高温熔化的金属发出独特的旋律。在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双柳厂区实训基地内,周围弥漫着金属特有的炽热气息,特船事业部电焊工楚明辉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焊枪,四方的格子操作间里火花四溅,划出一道道耀眼的光芒。在这片由火光、烟雾与金属气息构成的世界里,他用双手焊接出船舶与海洋的“钢铁梦想”。
从初露头角的“学徒小楚”,到声名远扬的“钢铁侠”,楚明辉的学艺之路并不容易。2016年9月,楚明辉怀揣着对造船事业的热爱入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船舶电焊工。在工作中常常与高达1700℃的电焊火焰近距离接触,初学时,他的手上、脚上,甚至肚子上每天都会留下新的烧伤痕迹,衣物与皮肤粘连在一起,轻轻一扯便痛彻心扉。他咬紧牙关,坚持学习实践,每日平均施焊350根焊条,每天约开合焊枪730次,焊接技术迅速提升,成为了车间的生产骨干。为追求高标准的焊接质量和更高效的焊接方式,他利用工作间隙,加强焊接理论学习,刻苦钻研新工艺,虚心向同事求教,深耕焊接技能。目前,楚明辉已掌握多种特殊钢种材料的焊接工艺要求与方法,各种空间位置的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等,所施工产品一次报检合格率100%,射线检测合格率100%,超声波检测合格率100%,磁粉检测合格率100%,优质完成公司重点产品任务近百项。
产品生产建造中的全位置自动高效焊接是一项技术难度特别大、质量要求特别高的施工项目,直接关系到产品主要战技指标的实现。在项目关键节点,楚明辉凭借多年丰富的全位置焊接经验,主动请缨承担全位置自动高效焊接这一艰巨任务,带领班组骨干与技术部门一起研究制定工艺技术方案,通过试板焊接摸索初步的工艺参数、用1/4实尺度模拟件、1/2实尺度模拟件试验修正工艺参数。最终经过大量试验,确定了坡口尺寸、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焊接过程温度控制等一系列核心参数及焊工操作要领。完成1:1实尺度模拟舱段的焊接应用验证,并在实际产品上予以应用。
该焊接方法的突破,实现了大接头焊缝由14名高技能焊工同时焊接,减少为6名焊接操作工同时焊接。以同一条焊缝焊接效率测算,焊接效率较手工焊接效率提高3倍以上。
从业近10年,凭着一把焊枪,一身手艺,曾经的“学徒小楚”也慢慢成长为了大家口中的师傅,承担起了“传、帮、带”的责任,带领新员工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焊接团队输送新鲜血液。“师傅把自己在比赛和生产中所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扎根军工生产一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特船事业部电焊工杨嘉豪说。
一把焊枪下,一块块铁板严丝合缝,一艘艘船舶入海远航。一代又一代的船舶焊接手艺人将个人的艰苦奋斗和国家工业发展的脉络紧紧联系在一起,默默履行大国工匠担当。
00后返乡大学生魏汝锴:感受家乡转型脉搏 用奋斗书写青春芳华
初见魏汝锴,是她从寝室去办公楼的路上,背着粉红色书包,挂着可爱玩偶,一脸稚气。谁能想到一个如此可爱的女生会对机械感兴趣,梦想是造大船呢?
魏汝锴2002年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高中时便对理科充满兴趣,2020年成功考入青海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四年大学时光,魏汝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获评2024届优秀毕业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毕业时,了解到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双柳基地正好提供与我专业对口的岗位,我毫不犹豫就投了简历。”进入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焊接技术研究所学习的这段时间,作为岗位上的一名“新兵”,魏汝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和研究专业知识上,参加重大项目会议、下车间观摩实践、认真钻研设计图纸,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和同事请教,不断总结、探索。“小魏学习态度端正,工作效率高,很有潜力,希望她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够迅速成长,青出于蓝胜于蓝,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作为魏汝锴的师傅,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焊接技术研究所焊接工艺科科长郭萍萍表达了对这个小徒弟的喜爱。
未来的日子,魏汝锴希望扎根新洲,继承和发扬武船人深厚的爱国之情、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务实求新的优秀品格,努力成长为一名掌握造船核心技术的岗位骨干,为推动家乡产业转型升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国家的发展,总是在青年人才的拼搏中前行。作为我国重要的武器装备研制基地,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整体搬迁至新洲区双柳街后,在新洲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和政策支持下,年均引进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类大学生200余人。公司重视员工赋能,为新员工设计专项培养方案,通过入职培训、轮岗实习、导师带徒和各类专业培训促进员工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我们将继续坚持德才兼备、人尽其才的人才理念,不断优化人才选育用留机制,努力构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军工核心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船舶企业,向海图强,逐梦深蓝!”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卓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殷洁 邰生鹏 舒春松 )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