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东辰草堂|民俗旧物话渔具
东辰草堂 2024-12-13 16:23:16

图片

游鱼迎浪上,雊雉向林飞。

远村云里出,遥船天际归。

          ——萧绎 《出江陵县还诗二首》


诗回南北朝。

梁元帝萧绎于承圣元年间,称帝于江陵。

某日他出江陵城游玩后归来,

一路鸟语花香、风光旖旎,

江面上鱼逐浪花而舞,

林中信步觅食的雉鸡被马蹄所惊,

扑闪着飞入林子深处。

白云飘在远方的村庄,渔船已缓缓归来,

真好一幅千年前的江陵风光实图景!


初到黄州的苏轼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对于生于长江之畔、云梦大泽的百姓来讲,

丰富的水资源,

使得鱼不仅仅是餐桌美食的代表,

更是一代代人精神上的慰藉。

那些各式各样的渔具,

成为人与鱼之间最密切的连接,

它是渔家文化的承载,

也是民俗文化的写意。

图片

“伐江陵之木以为船。”

《汉书·伍被传》中曾记载西汉时期江陵造船之盛。

旧时居于江畔、以渔为生的人家多有船,

木式结构,

或摇橹,或撑篙,或荡桨,

人们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用不屈的毅力和威武的精神往返于水陆,

成为捕鱼时最重要的载具之一。

人是弄潮儿,

在摇橹间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船,

也托付给充满险阻与变幻莫测的江湖。

荆楚民俗舞蹈之“采莲船(划旱船)”,

便是以船为道具,

用荆州小调、花鼓戏等而创作的一种民俗活动。

每逢新年至元宵,

以采莲女、梢公、摆梢婆子等组成的彩莲船队伍边走边跳,

边舞边唱地走街串户拜新年:

“彩莲船哪,哟哟,庆丰年哪,呀嗬嗨。

盛世农村,呀儿哟,众民欢哪,划着。。。”

图片

有俗谚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虽有嘲讽之意,

但对于旧时以麻织成的鱼网来说,

捕鱼后将其晒干却是延长使用寿命的一种方法。

撒网极为讲究方法和力度,

经验老道的渔民,

会在弯腰、侧身等动作中,

以“天龙散花”之势将渔网高抛出一个圆,

待其掷入水中,

再轻轻收拢提上船,

将捕获的鱼“留大去小”。

遵循天道的可持续发展,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约定。

图片

相比于撒网捕鱼,

鱼叉的使用却更考验捕鱼人的眼力与手劲。

在夜里或雨后叉鱼,时机最好。

瞄准鱼后果断出手,

得失往往也在瞬息之间。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诗经》中的笱,

为竹制的捕鱼工具,口大窄颈,腹大而长,

鱼能入而不能出。

《庄子 外物》中“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亦是指它。

现今的地笼网,

多为塑料纤维编织而成,

用于捕捞小鱼小虾。

江陵河渠纵横,

将其放置于湖泊、河流、水渠等处,

数小时后捞起察看,

收获多少也全凭运气。

有,

便是丰饶了当天餐桌的烟火;

无,

也没有什么恼怒,

换个地儿再来便是。

图片

垂钓,

不仅仅是获取鱼的方式,

更是一种精神生活。

从一竿一线一钓钩,

到一蓑一笠一钓翁,

人们在静谧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感受生命的律动。

胡令能写蓬头稚子学垂纶的情趣与可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到李煜的一壶酒、一钓钩的自由诗意: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钓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从孟浩然借“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陈情,

到李珣的不受羁绊、不挂名利的精神: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垂钓,

始终以一种高雅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

依旧能“独钓寒江雪”!

图片

竹子或藤条编织而成的鱼篓,

能最大限度保持鱼的鲜活,以及方便携带。

鱼篓多呈纺锤形,

或带盖的笼状结构,

有经验的匠人编织的鱼篓外形精美,

能经年不坏,形如包浆,

为民俗器具中古朴的代表。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

人以资取鱼之蒙养而生生不息,

时光荏苒,

那些渔具在砥砺中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与人并肩,与岁月同行。

图片


责任编辑:胡孟越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