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丁林院士讲授“由造山带到高原隆升的过程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2-13 10:35:38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李莹 蓝婉嫣 魏晓椿  韩静)12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林莅临长江大学,在武汉校区学术报告厅为能源学部师生带来一场题为“由造山带到高原隆升的过程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的精彩学术报告。校长刘勇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地球科学学院负责人,能源学部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丁林院士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引出为什么青藏高原的研究极为重要,以及其为何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丁林院士介绍,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的碰撞造山系统,其形成对海陆变化、地貌隆升、气候变化、河流发育、地球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均造成重大影响。

在简要回顾了充满困难与曲折的青藏高原研究历史,丁林院士介绍了科学界对青藏高原地表隆升、高原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对古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的争议。他指出,确定青藏高原各个块体的隆升过程是解决争议的关键之一。

在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最新研究进展后,丁院士提出青藏高原“从线性造山带到统一高原”的新模型。他表示,青藏高原并非整体一次性隆升形成,而是由多个造山带和盆地分阶段隆升,逐渐演变形成。

丁林院士还介绍了冈底斯山脉、中央分水岭山脉的发现。他表示,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从白垩纪开始隆升。紧接着,他重点阐释了夹于冈底斯山脉和中央分水岭山脉中间的中央谷地的隆升历史。

丁林院士表示,其团队以中央谷地的伦坡拉盆地为例,通过盆地沉积记录和团簇同位素Δ47古高度计的研究,确定盆地在不同阶段的海拔高度的研究结果,相关研究也得到古生物化石证据的支持。结合区域岩浆岩、地球物理等证据,他进一步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导致中央谷地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拆沉,并介绍了类似研究成果。

基于青藏高原不同块体的隆升历史,结合多种地质、地球物理证据,丁林院士探讨了不同块体差异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其中涉及大洋俯冲,大陆碰撞,大陆岩石圈的俯冲、拆沉和断离等深部过程。

丁林院士强调,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地球,尤其是亚洲地区气候环境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了生物多样性。“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今天中国东部整体湿润的气候格局,就没有江南鱼米之乡。”丁林院士最后总结道。

在互动交流环节,师生们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丁林院士耐心而细致地解答了师生问题。

讲座最后,刘勇胜代表学校向丁林院士赠送了“长江讲坛”杯,学生代表向丁林院士献上了鲜花。

责任编辑:吴申畅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