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张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
王巍主持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自2002年受命主持这一国家级研究项目起,他牵头由20个学科、约400位学者参与的团队,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以及西辽河流域,围绕浙江余杭良渚、湖北天门石家河、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及其所在地区,进行了大量考古调查、重点发掘和多学科研究。
上月,“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盘龙城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的地位与深远影响,以及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作主旨报告,深入浅出讲解“长江中游地区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王巍在“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作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王巍接受访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收获及对“长江文明溯源研究”的理解。访谈中,他对湖北的石家河、铜绿山、盘龙城等遗址如数家珍。对湖北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他也十分关心。
【1】考古揭示众多长江流域文明之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知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贡献。”王巍列举称——
已发现的长江上游的“巫山人”和长江下游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与古人类有关的遗存,说明在200万年前,长江流域已经有人类活动,也是东亚地区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
稻作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项伟大发明。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具有野生稻向栽培稻过渡阶段特点的稻米、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稻子硅酸体、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栽培稻米,距今均在一万年左右,学术界普遍认为,稻作极有可能是发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屈家岭遗址出土炭化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城市被认为是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城址,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城墙围绕的古城。
社会分化是文明起源的前提,为后来王权和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社会分化的证据,是距今约5800年的江苏崧泽文化墓地。这也许说明长江流域以社会分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化进程比其他地区发生得早。
长江下游是瓷器的故乡,在浙江北部湖州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到夏商时期的“原始瓷器”。
进入历史时期之后,长江流域的先民们继续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区域文明。夏商时期的三星堆古蜀国都邑、新干大洋洲方国首领墓葬,特别是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准最高超的楚文化,及颇具特点的巴蜀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朵朵奇葩。
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建于距今约5000年,是平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理事会大会上,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利设施一道,被批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王巍欣慰地说,“过去国外学者一般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是传说,良渚遗址申遗成功表明,良渚社会已进入文明社会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良渚遗址成为向国内外彰显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2】以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是拥有长江干流最长的省份,文明进程源远流长。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化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由湖北省牵头。
王巍说,“长江中游地区是史前城址发现最多、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区域之一。”长江中游已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达20余座,绝大多数分布在今湖北,以天门石家河古城为代表。
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团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王巍从事考古学研究40余年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触及大大小小400多个考古遗址,对其中的重要遗址,更是关注颇多。
王巍(左四)等专家观摩郭元咀考古发掘现场
访谈中,王巍对湖北的石家河、铜绿山、盘龙城等遗址如数家珍。对湖北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他也十分关心。他曾向外国评委力荐,助力石家河古城入选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21年初,王巍受聘为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名誉院长,表示要竭尽全力,为湖北乃至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今年8月8日,神农架考古研究基地王巍院士考古工作站揭牌,该工作站的设立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对神农架在内的鄂西北地区的考古探索和研究迈出了新的一步,展现出了对深厚文化底蕴的尊重和热爱。
神农架考古研究基地王巍院士考古工作站揭牌
王巍认为,长江中游以湖北为代表,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列举介绍,长江中游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稻作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最早的陶器的发现区域之一,也是最早步入早期文明阶段的区域。
到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和区域文明逐渐融入到以黄河中游的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中。这一时期,长江中游是商王朝重要的控制区域(以盘龙城为代表),也是商周时期国家战略资源——铜矿的重要来源地。
盘龙城遗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俯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供图)
【3】溯源研究要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联
对于当下备受关注的“长江文明溯源研究”,王巍认为,长江地区的文明溯源,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探源就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包含长江上游、中游、下游,黄河上游、中游、下游以及西辽河流域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及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交流、联系的。
王巍指出,溯源研究既要关注整体性研究,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具体的课题。如,农业的出现与环境的关系等;石家河文化的衰落、石家河城址的废弃,究竟是不是跟禹征三苗有关;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期间,长江中游的文化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的关系等。
王巍称,以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璀璨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好好研究。他举例介绍,“长江上游的稻作、冶金术是从长江中游传过去的,这些能看出一些端倪和线索,但是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研究和认识。”
王巍还说,长江地区的文明溯源研究,还要与当下正在推进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联。研究是基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望对研究成果予以展示,将中华文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向国际社会发声。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