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来中国建筑科技馆,读懂山西古建“代表作”
湖北日报 2024-12-03 22:36:05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徐愉舒 通讯员 盖伟涛

随着古建热不断升温,不少游客走进武汉市的中国建筑科技馆古代建筑展厅集章打卡,深入探寻古建魅力。该馆推出的“匠心斗拱”“刨花玫瑰”等研学活动,吸引大量中小学生沉浸式探索中国古建的密码,感受古代匠人的巧思。今天一起跟随中国建筑科技馆优秀讲解员熊励,探寻山西古建“代表作”的奥秘吧!

图片

小学生在古代建筑展厅开展研学活动

图片

讲解员熊励在展厅讲解

佛光寺东大殿被誉为“中国建筑第一瑰宝”

打破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

步入展厅,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模型吸引不少游客驻足。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展板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亲手绘制的图纸上醒目写着:“国内现存最古木构”等字样。

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侧结构图(梁思成等测绘)

熊励绘声绘色地介绍道,“整座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采用单檐庑殿顶,屋顶的坡度较为平缓,屋脊呈一条曲线,正如《诗经》里所说:‘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上世纪初,中国人在建筑史研究方面尚属空白,该领域被日本学者和西方学者所占领。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就要去日本奈良才能看到。

梁思成先生多方查询,在《敦煌石窟图录》看到《五台山图》后,就和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等学者前往寻找,历时数年的艰难探寻,最终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这一发现不仅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更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自信。”熊励说。

佛光寺东大殿被梁思成誉为“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他说,“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棋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应县木塔千古不倒

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朔州应县西北的佛宫寺内,始建于辽代,高67米左右,相当于今天22层楼左右的高度。全塔除了砖石塔基、屋面瓦作以及砖砌铁制塔刹外,其余均为木构件搭建而成,无钉无铆,共用红松木料2600多吨。

图片

应县木塔模型

“它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也是我国仅存一座全木结构楼阁式塔。观众来到这里,往往惊叹于它的建造工艺。”熊励在应县木塔模型前娓娓道来。

应县木塔每个檐之下都有密集的斗拱,全塔共用斗拱54 种,这些斗拱形态各异、功能有别,是中国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种类最多、造型设计最精妙的建筑,堪称一座斗拱博物馆。

图片

应县木塔展板

“斗拱之间是存在缝隙的,当有强风、地震等外力侵袭时,斗拱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抵消了地震波所带来的力量,就像可松可紧的弹簧一样,保护着整个建筑主体。”熊励说,此外,应县木塔外观看起来为五层,实际上有九层,是因木塔两层之间设有极为巧妙的暗层,且暗层内设置许多弦向和经向斜撑,也大大增强木塔的抗倒伏性能。

应县木塔除经受风霜雨雪侵蚀外,还曾遭受过多次地震袭击,正是因其建筑结构的巧妙、周边环境的特殊,加之人为保护,使木塔千年不倒。它也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4根金柱撑起厚重屋顶

佛光寺文殊殿为“减柱造”一大奇迹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整殿面阔7间,进深4间,单檐,悬山顶。熊励介绍,按照建筑原本的跨度,文殊殿的内部至少需要用12根金柱(用来承重的立柱)。但其实全殿前后只用4根金柱,节省了8根,也为殿内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图片

文殊殿模型

“这种减少柱子的做法,被称之为‘减柱造’,文殊殿堪称宋金时期‘减柱造’的一大奇迹。”熊励说。

仅靠4根金柱,何以支撑起文殊殿厚重的屋顶?熊励进一步揭秘称,“这与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关。一种形制颇似近代人字柁架的做法,在当时同类建筑中十分新颖,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密集排列的斗拱承接了屋顶的重量,再通过立柱传递给了地面。”

责任编辑:何甜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