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国胜)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湖北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习近平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为在孝感工作生活地地道道的孝感人,在我到云梦博物馆去之前,我觉得自己对古云梦泽、对江汉平原、对楚国实在是知之甚少。今年5月7日,机关组织到云梦博物馆参观学习,这才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和学习。
古泽云梦。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先秦时期,云梦泽不是指地名,而是泽薮名,指地域,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古代湖泊群的总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狩猎区的泛称。楚国时代,有文献记载它的范围,西起湖北宜都,东到大别山西麓,北至汉水以北,南达长江南岸。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湖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形成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这应该就是湖北省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渊源。
作为行政区划,云梦古时属荆州之城。周为云梦荆州泽,春秋时属郧子国,战国时属楚国。自秦至魏、晋、南北朝,一直属安陆县。据史料记载,云梦置县于西魏大统十六年(55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楚国的别都、秦朝的禁苑、汉晋的郡治,县城东面现存著名的楚王城遗址。
云梦博物馆坐落于波光粼粼的梦泽湖畔,博物馆外的风景秀美清新,博物馆占地约3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博物馆主楼为仿秦建筑风格,上下两层结构,气势恢宏,雄伟壮观,目前属湖北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县级博物馆,国家AAA级景区。馆内现有馆藏文物5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9件(套)。震惊世界的“中华第一律”秦律、“华夏第一楼”东汉陶楼、“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中国第一封家书”木牍家书,皆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积淀,令人叹为观止。
博物馆陈展分《古泽云梦》《辉煌秦汉》《璀璨文华》《精品文物》四个部分。走进云梦县博物馆一楼大厅,只见正面屏风上书写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云梦县博物馆一楼“古泽风华——云梦古代文明展”,依次展示古泽晨曦、南土传奇、楚国别都、大秦重镇、江夏郡治、岁月长河等篇章。展厅最里面的一幅大型漆壁画,瞬间将人们带入千年古泽云梦的辉煌历史画卷中。
讲解员介绍说,壁画中间是楚王城,前面是两只翩翩起舞的凤鸟托起楚简文字书写的“云梦”;左边画面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楚王在云梦游猎宴饮的场景,右边画面是云梦成为秦的禁苑后秦王祭祀的场景。这幅漆壁画兼具漆器和门板画的特征,艺术性地呈现秦楚文化在云梦的交融。
二楼“秦简圣地——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入口,展示着两幅地图,一幅是“秦时期古云梦地理交通图”,另一幅是“云梦秦汉简牍出土地分布图”。从地图上可见,当时云梦水陆交通便利,北扼随枣走廊咽喉,南临千里云梦古泽。秦之南郡安陆县,县境所辖自随州以南直抵长江,顺涢水而下,可封控江汉;东面则接壤楚境,臂指淮陈,为秦楚交战的前沿。云梦楚王城成为秦人的政治重镇,更是秦军东进南下的桥头堡,后来也是秦始皇南巡狩猎祭祀的云梦行宫所在。
“中华第一长文觚”的云梦郑家湖墓地,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点评说,云梦郑家湖墓地的考古成果是秦大一统的真实例证。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罗运兵曾撰文指出,云梦郑家湖墓地与楚王城城址周围的睡虎地、龙岗、大坟头、江郭等墓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见证了中国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正式建立与文化大一统格局的最初形成。
云梦是湖北省文物大县。目前,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涵盖石斧、石刀等各种石器以及青铜礼器、青铜兵器、陶器、日常生产生活器具等,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5件,包括震惊世界的秦代竹简、最早的木牍家信、六博棋、被誉为“华夏第一楼”的东汉陶楼、精美绝伦的战国磨光彩陶、秦汉漆木器、稀世珍宝斗兽纹铜镜、关内侯金印、卧鹿立鸟木雕等,一些珍贵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珍藏,其影响享誉海内外。
馆藏重点文物
▲秦代竹简:又因1975年12月26日出土于云梦睡虎地而被称为睡虎地秦墓竹简或云梦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共1155枚,残片80枚。简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从而改变了书法界长期以来的“秦篆汉隶”说。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堪称秦代政治、经济、社会百科全书。
在《秦律十八种·田律》中有一条律文,大意是:在春天二月禁止阻塞水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期内,禁止乱砍滥伐、乱捕乱猎。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环保法和动植物保护法吧!
还有在《效律》中有律文规定:严格工商管理,保证公平交易。如果出现短斤少两的情况,将对主管官员做相应处罚。这一条即便放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市场管理依然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些秦时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内容,为研究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被誉为八大考古发现之一。
我们确实要真诚地感谢一个叫“喜”的秦代基层官吏。正是他抄写的这些竹简,不但为我们留下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反映秦代社会的第一手翔实文献资料,也给我们留下了秦代人的真实墨迹实物。这些秦简书法高妙的艺术性,让我们现代人叹为观止。
▲关内侯印:1956年,在云梦县春光村出土东汉时期的金“关内侯印”一枚,通高2.2厘米,印面2.4*2.4厘米。博物馆展出的是复制件,原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件文物的出土曾轰动一时,并受到时任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高度关注。这枚金印的龟纽部分呈俯伏状,龟首伸昂,龟背平而略长,龟甲上凿刻直线纹、曲尺纹和圆圈纹。“关内侯”是爵位名,出现在商鞅变法之后,是商鞅变法时期实行的20等二十制中的第十九等。有其号,但无封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汉承秦制,亦为二十等爵。汉代关内侯名人有:卫青、李敢、陈汤等。那这枚出现在云梦的金“关内侯印”应该是谁的呢?据博物馆张宏奎馆长研究分析,这枚金“关内侯印”的主人很有可能是云梦大孝子黄香的曾孙黄琬,或者他爵位的继承人。
▲秦汉漆木器,是云梦出土文物的特色品种。1975年以来,云梦先后出土漆器560余件,胎骨有木胎、竹胎和夹纻胎。不仅数量多、种类全、保存完好,大多还有彩绘图案,精美绝伦。
▲青铜蒜头瓶:属汉代酒器,流行于战国晚期到西汉时期。因存世时间较短,所以少见。之所以称其为蒜头瓶,是因为其整体形状像头大蒜,而且瓶口为蒜瓣状。当时的人们用它盛满酒后,用木塞密封瓶口以保证酒不挥洒。最让人吃惊的是,系在瓶颈上的麻绳,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不腐不烂。出土几十年后,仍完好如初。
▲六博棋:1975年出土于云梦县睡虎地的六博棋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棋局,属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都非常盛行。
行棋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注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据现代棋史学家的研究,这种古老的六博棋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诸如象棋、国际象棋等,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革而成。
东汉以后,六博棋开始衰落,玩法逐渐失传。但后来人们仍能见到它的影子,“博弈”一词中的“博”就是指六博棋,“弈”是指围棋。
▲东汉陶楼:博物馆展出的是原件,也被誉为云梦祥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79年出土于云梦县周田村的一砖室墓,为东汉晚期庄园建筑陶质冥器。陶楼为泥质红陶,外罩一层较薄的青黄釉。此外,还出土了一些与居家日常生活相配套的其他陶质冥器。
这座陶楼为一组楼阁组成的宅院,建筑总体布局为三合式,分前后两重楼房。前楼以庑殿式为主体,面阔三间,高两层,一层用作日常起居,二层为卧室,显得富丽堂皇;后楼倚建着三层高的塔状望楼,一旁倚建着厨房、厕所、猪圈及院落等,设施齐全,布局错落有致。陶楼的上层四壁均为百叶状窗扇,具有透气防潮、遮挡风雨和通风向阳的作用。可见,后来西方高楼大厦时兴的百叶窗,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就十分盛行了。
这座陶楼不仅是座华丽的地主庄园,还是个“重楼高阁”的堡垒。主体建筑前的岗亭与后楼高达三层的望楼相呼应,形成戒备森严的防御工事。因此,号称“华夏第一楼”。
整座建筑体型宏大,造型别致,式样美观,结构紧凑精巧,具有古代江汉内陆平原建筑的典型特点,在建筑史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陶楼的出土呢?这跟古人的丧葬观密不可分。自原始社会后期起,古人“事死如事生”,非常注重丧葬礼仪,制定日渐烦琐的丧葬仪节。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尤其是古代帝王更希望如此,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于是,官吏商贾、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在他们下葬时往往会带走跟他们身份地位相当的陪葬品,有的用实物,有的则用一种象征性的替代品,即模型冥器。陶楼就是这么一件模型冥器,而且从形象上的高度写真看,它很可能是仿照墓主人生前居室的建筑样式制作的。现代人依然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每到清明时节或其他祭祀日,人们都会给逝去的先祖或亲人“烧去”些锡箔冥币、纸质模型冥器等,以寄托生者的哀思。遗憾的是,至今还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
▲磨光彩陶:1978年出土于云梦县珍珠坡楚墓的一套组合完整的战国时期仿铜陶礼器,器形有鼎、罍、壶、盖豆等,其中大部分为磨光彩陶,着色鲜艳,纹饰流畅,制作精美,且保存完好,堪称陶器中的极品。
曾有专家将云梦出土的磨光彩陶与1974年出土的秦兵马俑做过对比。兵马俑刚刚被发掘时,上面也有非常漂亮的彩绘纹饰,但时间一久就褪色了,而这三件器物,并没有做任何特殊处理,出土三十多年来仍旧艳丽如初,实属罕见。
▲斗兽纹铜镜:1975年出土于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直径10.4厘米。这件青铜镜为桥形方钮,背面以细线勾连纹为地,上有两位勇猛的武士左手持盾,右手握剑,各自面对一个凶猛的金钱豹作斗兽状,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全镜制作精湛,是战国时期秦国青铜镜中的佳作。
战国初期秦尚不甚强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变法,奖励“耕战”,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尚武”之风盛行。在日常使用的青铜镜上装饰武士斗兽的场面,既是当时尚武风气的一种表现,也是对尚武精神的一种推崇和弘扬。
从两位武士斗兽的姿态看,很明显具有一定的表演性。那表演给谁看呢?自然是当时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说明早在2300多年前,斗兽已成为上层社会的一项娱乐活动,而作为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则建于72-80年间,足足晚了400多年。
▲卧鹿立鸟:1978年出土于云梦县城关东南珍珠坡一号楚墓的一件木雕,战国时期楚国的遗物。“卧鹿立鸟”雕塑,鹿呈卧状,稳中求静,呈现出和平、吉祥、美满之意;鸟立鹿腹,双腿微曲,双翅微开,做腾飞之态,有展翅高飞,鹏程万里之势,动感强烈。该雕塑为木胎圆雕,器为卧鹿、立鸟、鹿角三者以榫卯结合而成,器高86厘米;造型奇特,构思新颖,动静巧妙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属楚文化的艺术精品。
孝子黄香。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和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二十四孝中,孝感占有三孝,即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孝子黄香就出生在云梦,馆内“云梦历史大事记”中有大孝子黄香的简介:“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云梦)人,为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为官体恤爱民,尽忠职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里,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流传千古,情动华夏。
黄香,以孝闻名,以才著称,以廉驰誉,被誉为“忠孝两全,天下无双”。家风传承,其子孙不堕其志,可谓黄门忠孝几代,美名流芳千秋。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
这是迄今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家书。它刻在木牍上,写于公元前223年。秦楚交战前线,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俩在军帐里重逢。惊喜之余,他们一起给长兄“衷”写信,询问母亲与家人的情况,介绍自己在军中的情况,并向家人报平安。
朴素而平凡的家国情怀、孝悌之义,让《黑夫家书》跨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有人称之为“一件最有温度的传世文物”。
在云梦县博物馆,人们看到了家国情怀的宏大书写,也看到了普通百姓的人间烟火。穿越时空的孝爱与亲情观,正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优秀品质和宝贵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与载体。
离开博物馆时,我依然沉浸在浩如烟海的古云梦泽文明中,各种承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精美文物以及翔实的图片场景不断地浮现眼前。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