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孝感观察 | 家校社合力,“问题生”变“乖宝宝”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1-29 10:27:10

11月29日湖北日报·孝感观察

孝感市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向日葵行动”。(受访者供图)

心理健康课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要

绽放艺术风采,激发强国力量。11月25日,为期一周的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在孝感落下帷幕。

孝感“教育元素”频频亮相,成为这场美育盛宴里闪耀的明星。

云梦皮影戏进校园、司母戊鼎手艺课、少儿水墨漫画教学、游泳进校园……让课堂绚丽多彩,让校园充满活力。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让笑容重驻孩子们的脸上。

让我们一起走进孝感校园,感受这座城市的育人情怀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嬗变。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王欣

通讯员 陈峥嵘 华道雄

“妈妈,今天上课老师又夸我了!”11月22日下午放学,三年级学生小俊(化名)就向妈妈刘女士讲起学校里的开心事。

9月开学以来,刘女士已多次听到这样的喜讯,而此前一年,她常常收到老师的投诉:小俊调皮捣蛋干扰课堂,小俊又跟同学打架了……

从屡屡被批评,到常常被夸奖,小俊的变化得益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

2023年,孝感市加快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破解学生协同教育管理上的系列难题,合力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如今,很多学生像小俊一样,从“问题生”变成了“乖宝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降低。今年1月,孝南区获批“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

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

家校社协同育人,如何实现1+1+13?

孝感市级统筹部署,推进县级教育部门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设立指挥调度室。家校社三方,既各尽其责,又协同作战。

位于黄香路小学东侧的孝南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是协同育人的“指挥大脑”,主要承担辖区协同育人综合指导、统筹调度、业务培训、应急处置、个案援助等任务。

“中心24小时值班值守,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各乡镇(街道)设立实体平台,村(社区)成立心灵驿站、社区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站,上下协同开展工作。

“孩子四年级,最近对我抵触情绪很大,频频与我争吵,我都要崩溃了,我该怎么办?”今年秋季开学不久,一位母亲在孝南区协同育人中心微信公众号里留言求助。

“孩子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对抗情绪,您可以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孩子才会愿意跟父母沟通。”后台工作人员及时回复,并告诉家长可以打电话或到中心寻求进一步帮助。

协同育人中心微信公众号是中心外网服务平台,设有“空中课堂”“互动空间”“信息动态”三个服务端口,家长可随时在线上“寻医问诊”。

截至目前,外网服务平台推送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防欺凌、防侵害、防电诈等文章800余篇,接听处理电话信息3760人次,回复家长留言信息1500余人次。

协同育人,不能坐等群众上门,必须主动出击。

在全面摸排的基础上,孝感建立了特殊身体、特殊心理、特殊家庭等“三类学生”信息数据库、协同育人活动场所信息数据库、协同育人工作队伍信息数据库,在市县乡三级建立了特殊群体学生信息预警、关爱帮扶机制。以“三库”“两制”为重点,构建了协同育人中心内网信息预警平台。

孝南区协同育人服务平台运行以来,对9600余名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了宣传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全覆盖

在孝感市文昌中学澴川校区,有一间从不关门的心理宣泄室,学生可以在这里呐喊、击打,宣泄情绪,释放压力,还可以玩沙盘游戏,在沙子与指尖的接触中疗愈心灵。

学校还配备了5名专兼职心理老师,为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接待学生心理咨询。

“期中、期末考试前后,需要帮助的学生明显增多。”校专职心理健康老师张雪介绍,心理老师用倾听、陪伴和鼓励,帮助学生缓解考前压力,引导他们制定合理目标。

协同育人,学校是主力。

孝感开展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春雨行动”,培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家庭。孝感市教育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方与学校课程管理,同时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生命安全教育、抗挫折教育。

截至今年9月,全市574所学校共配备1129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所有中小学均建了心理咨询辅导室。

“妈妈,我今天参加1000米比赛得了第三名!”11月15日下午5时多,孝感生物工程学校一名同学刚参加完学校运动会,一边兴奋地跟妈妈电话报喜,一边将请假条交给门卫,刷脸验证后走出校门。

与此同时,家长和班主任的手机上同步收到孩子离校的消息,安全监管无缝衔接。

该校实行封闭式管理,通过家委会、家长微信群、职教云等平台密切联系家长。

“家长清楚学校如何教育孩子,给予学校全部的信任。”孝感生物工程学校副校长宁昊星说,良好的家校关系,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赋能”。

“从进校时成绩垫底,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到高考被长江大学录取,是学校的教育救了我的孩子!”今年高考后,该校毕业生胡同学的家长给学校写来感谢信。

自2015年以来,该校1200名学生通过技能高考和文化课高考被本科大学录取,40人考上硕士,5人考上博士。

社区开办家长课堂公益课

周五晚上7时,孝感市文昌中学澴川校区一间教室里,来自孝感主城区、孝昌和应城的近50名学生家长围坐在一起,上幸福家庭教育家长课堂公益课。

这个公益课堂由孝感市孝南区春雨社工服务中心发起,线上线下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亲子关系辅导、家庭教育咨询辅导等,引导家长更好履行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家庭教育理论课上,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刘春华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爱与教之法。个案和团体辅导中,家长提出困惑,老师一一分析开解。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根源大多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疏远或者破裂。”刘春华分析认为,很多家长过分强调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懂得和孩子有效沟通;部分家长溺爱错爱,导致家庭氛围压抑和紧张。“我们通过家庭教育课改变一对父母,就可能挽救一个心灵濒临破碎的孩子。”

小帅(化名)初中时因抑郁休学。他喜欢用外套、帽子、口罩紧紧包裹自己,拒绝与他人沟通交流。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帅妈妈了解到刘春华老师的家庭教育课,带着他一起去学习。

令小帅妈妈没想到的是,老师首先教育的不是小帅,而是她。

“通过学习,我学会管理情绪,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小帅妈妈的变化,融洽了与小帅的关系,家庭氛围和谐起来。

经过半年温馨而放松的团体辅导和咨询,小帅不再抵触学习,逐渐打开心扉,主动回答问题,还剪短了盖住双眼的头发。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刘春华说。一年后,小帅重新回校学习,中考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如今,小帅妈妈成为春雨社工服务中心志愿者,帮助其他面临家庭教育困境的家庭。


25所美育示范学校建成

一校一品 人人有技能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陈峥嵘 江舟 李林

“你想喝水,自个儿去挑!或者,跟瘦师傅一起去抬!”

“哎,怎么让我去抬?小师傅,你跟胖师傅去!”

11月21日,云梦县伍洛镇中心小学“光与影的故事”皮影工作坊,白色幕布后,陈思仪等4名小学生提拉竹竿、扭动手腕,小手翻弄间,皮影戏《三个和尚挑水喝》里的人物活灵活现。

云梦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以来,该校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腾德清担任指导老师,将皮影艺术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打造美育教育特色项目。

云梦县伍洛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表演皮影戏 (陈峥嵘 摄)云梦县伍洛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在表演皮影戏 (陈峥嵘 摄)

在孝感,像这样的“一校一品”美育示范学校共有25所。孝感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468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美育社团课后服务全覆盖,参加学生38.3万人、教师2.4万人。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面具……走进孝南区广场街文化路小学“我爱青铜”文艺坊,仿佛步入一座青铜博物馆。

“这些是我们在课堂上做的手工艺品,用废旧纸盒搭建框架,再用超轻粘土造型,最后涂上调好的颜料。”小导游李慕晗拿起一件仿青铜面具小摆件向游客介绍。

2021年,三星堆遗址“上新”,美术老师万燕慕名前去参观。回来后,她尝试在美术课上教学生们画青铜器。在学校的支持下,她联合其他老师在水墨社团、剪纸社团等基础上成立“我爱青铜”文艺坊,周末向全体师生免费开放。

孝南区广场街文化路小学“我爱青铜”文艺坊,学生们正在描绘青铜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万阳 摄)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近年来,孝感各中小学立足“一校一品”,发展学生特长,形成了“一校一特色 人人有技能”的美育新模式。

孝感市实验小学成立雅趣“三金”(即“金剪子”纸艺社团、“金手指”泥塑社团、“金画笔”电脑绘画社团)创意坊,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为师生们传授剪纸技艺。学生创作的雕花剪纸作品,整齐排列,栩栩如生。

孝感高新区三利小学将葫芦丝纳入教学内容,校领导率先垂范,师生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汉川市汈东中心小学打造“勤耕桑土,蓬勃向上”的“桑蓬”文化,开发了低段、中段、高段桑蓬曳步舞校本课程,教授学生习练桑蓬曳步舞。

安陆是“中国水墨漫画之乡”,该市实验小学开展少儿水墨漫画教学,让本土传统文化在学生中传承。

目前,孝感市已创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5所,孝感雕花剪纸、汉川马口窑、应城膏雕、云梦皮影、安陆水墨漫画等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在学校美育教学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足球、游泳纳入学校主课程

体育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根基,能养德、益智、健美、助劳。孝感把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和“游泳进校园”两项体育教育纳入主课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2019年,孝感出台《孝感市校园足球工作推进方案》,提出力争到2025年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00所,经常参加足球运动的师生达到15万人。

孝感实施校园足球精兵梯队集中学习、集中生活、集中训练试点,率先在市直部分小学、初中、高中进行试点。

孝感市体育路学校、大悟县如青学校、孝南区三里棚学校聚焦学生近视率、肥胖率、体质达标率等关键指标,在全校范围内推广足球运动。

目前,孝感校园足球精兵梯队拥有足球教练员共12人,主要开设了男子四至九年级梯队训练,注册运动员108人。队员利用周一至周日课后开展训练,寒暑假期开展冬训、夏训集训比赛,至今向省队输送优秀足球运动员70余人。

“加油,加油……”11月21日,孝感市体育中心恒温游泳馆里,选手们全力以赴地拼搏,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当天,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游泳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在此举行。

“会游泳很重要,既可以锻炼身体和意志、增强体质,又能在发生溺水的时候自救。”获奖选手、孝感市体育路学校六年级学生邬姝墨说,自从学校开设了游泳课后,她每次都按照要求完成实操训练,从一名游泳“小白”变成了游泳健将。

去年12月,孝感印发《推进“游泳进校园”工作方案》,明确“人人会游泳,人人会自救”工作目标,将游泳课纳入小学体育和健康课程,重点开展水性训练、蛙泳学习及溺水自救与互救等技能教学,让每一名小学生毕业前学会游泳。

截至目前,孝感累计投入“游泳进校园”专项资金4000万元,覆盖177所小学,覆盖率51.6%,教会32892名学生游泳,2024年暑期全市未发生未成年人溺水事故。


戏曲进校园 文化魅力现

孝感中小学戏曲全覆盖受欢迎

湖北日报讯 (记者方桐、通讯员王胜华)铿锵的锣鼓敲起来,身段摆起来,长袖甩起来……近日,孝感市体育路学校“戏曲小舞台”上,五年级一班学生吴柳和同学们一起排练京剧,唱、念、做、打,让她深深陶醉。

这样的场景,在孝感中小学校屡见不鲜。自2017年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以来,孝感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戏曲的文化魅力吸引,孝感市实验小学每周二、周四下午设置固定的戏曲课,孝感市晒书台小学改编《戏曲韵律操》作为每天的课间操内容,市文昌中学将戏曲教学纳入第二课堂和课时计划。孝感市实验小学、市体育路学校还根据学生爱好,挑选60多名学生成立京剧团和戏曲社团,邀请专家跟踪培训,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

2023年,孝感市实验小学排演的《京剧小串烧:欢欢喜喜过新年》、《三家店》选段和《穆桂英挂帅》选段等3个节目参加全省比赛,均获大奖。孝感市文昌中学推出的戏曲节目《戏曲联唱》,在2021年湖北省校园戏曲电视展演评选中斩获一等奖。

(资料图)

“戏剧点亮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昌中学校长肖攀东看来,学生们在戏剧表演中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剧中角色感受不同的人生,从而实现思想的锤炼和升华。

“加入学校戏剧社团一年多,我最大的变化是更加自信开朗了。”文昌中学七年级学生陈艺桐以前性格很内向,在社团小伙伴们的感染带动下,如今敢于展示自己,朗读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提升。

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光辉介绍,近三年,孝感年均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800余场次。目前,全市已实现戏曲进校园中小学校全覆盖。

责任编辑:陈峥嵘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