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赵莎莎老师的课,讲如何修改新媒体标题,我的妈耶,简直干货满满!PPT上的每段话,都含金量巨大。如果说我对我第一篇小作文还有点欣赏的话,听完她的课,我对我第二篇小作文就是一种审视角度了。
听胡蔓老师的课,我发现我是个情感充沛的人,胡老师好像也是这类人,当她讲到有关“器官捐献”的内容时,我会受到主题本身和她情绪的双重影响,抹眼泪。不知我这个特质是好是坏。
晚饭后,大家商量第二天拍摄,我先和大家想法不同,就不积极,有种只完成任务的心态,但讨论着,慢慢讨论到我感兴趣的方向了,我又支棱起来。我们商量出一个大致的方案。后来在楚河汉街的拍摄中,所有组员团结一致,协力完成学习任务。
下午是李坤老师的课,他讲怎么制作抖音。我的天,湖北日报抖音,粉丝居然有4800多万!
李坤老师有个例子,是悼念2021年郑州暴雨地铁五号线的……我听了难过得不行,我2021年就在郑州上学,那场大雨我亲身经历过。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对第一天培训老师提到的在新闻中“找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就是刘振雄老师的课了,他的授课戳中我的地方太多了,每个点我觉得自己能写一大堆感想。
为节约时间,就选三个最直击心灵的点儿吧——
首先是新闻闲笔,我就是个喜欢写随笔的人,看到某个事会有很多奇思妙想,但由于我懒,很多时候很多想法都懒得动笔记下来了……这个情况现在慢慢好转了。
第二个是“写会写的”,我清楚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儿,不感兴趣的就没心思去了解,也不想去写,非让我写我就会和完成任务一样。但他讲的其实是“共情力”,作为大众传媒,新闻的触角不宜高处不胜寒,而应关注大众性的公共区域。
我很敬佩那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因为我对古诗词很有点兴趣,刘老师举的化用诗词的例子,我以前也这么干过,还曾试着写过几首小唐诗,其他老师讲得都很好,每堂课我非常爱听,边听边记笔记,但对我个人而言,刘老师还是最特别的存在。听他的这堂课,我的笔记本上就写了一个标题,其他时候都是迅速拿出手机拍PPT,然后盯着他,完全不敢抽时间低头写笔记。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实训营第39期学员/襄州疾控/李沁洋)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