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虚假的货币,真实的骗局
湖北日报客户端 2024-11-18 14:07:59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王紫薇)泰达币(USDT)、以太币......这些货币听起来很新奇,让人忍不住尝试投资,其实这些虚拟货币的背后有只无形的“黑手”正伸向你的口袋。

2024年10月,南漳县检察院受理了一起涉虚拟货币的案件。被害人杨女士通过社交软件认识了自称是部队军官的李某某。在聊天过程中,李某某通过发送图片和视频,逐渐获得杨女士的信任,并逐步诱导她投资购买“USDT”虚拟货币。在最初的小额投资中,杨女士小赚了一笔,尝到甜头的杨女士,在李某某的劝说下,决定以现金线下交易的方式再投资15余万元购买虚拟货币。

杨女士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见到了彭某某。彭某某接收了15万元现金后,杨女士随即收到了对应数额的“USDT”虚拟货币。一段时间后,杨女士发现无法提现,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报警求助。

“我就帮忙拿个东西,挣点‘跑腿费’,怎么就构成犯罪了?”讯问过程中,彭某某辩解说。南漳县检察院经审理发现,所谓的部队军官李某某是境外的诈骗分子(另案处理),而彭某某认为自己就是个“外卖员”,并未参与诈骗,不构成犯罪。

承办检察官向其解释:“明知是违法犯罪所得,但为一己私利,帮助转移资金,你虽然没参与诈骗,但你的行为妨害了司法机关对上游犯罪的追究,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一番释法说理后,彭某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自愿认罪认罚。

今年以来,南漳县检察院办理了3起利用虚拟货币实施诈骗的案件。虚拟货币诈骗分子通常会通过社交平台,主动接触、私信受害者,并通过文字、照片、语音甚至视频的方式,树立多金、可靠的形象,一步步取得受害者的信任。

随后,诈骗分子会不经意地和受害者谈论投资相关话题,分享成功的投资经验,诱使受害者“上钩”。大多数受害人会试着小额投入几笔,诈骗分子通过操控后台,让受害者盈利,使其放松警惕,加大投机金额,许多被害人因轻信诈骗分子被骗资金达数百万元,还有一部分人因贪图所谓的“跑腿费”“好处费”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最终悔恨不已。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明确指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服务”。

法官提醒

普通市民对“虚拟货币购买”“虚拟货币投资”知之甚少,让诈骗集团有机可乘,在一知半解中将资金投入诈骗分子的口袋。如何不被这虚假的货币,骗走真实的钱财?

答案是不贪、不信、不理、不买。广大市民要树立正确理财观,增强风险意识,切勿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日常注意学习金融和投资相关知识,切勿因贪图一时之利,陷入不法分子设计的圈套。

责任编辑:郭伟桐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