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内的胜利广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通讯员 肖熠
“陶家河是个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1933年,红二十五军远程奔袭太湖县城大获全胜后,决定在英山县陶家河乡创建根据地。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着蜿蜒山路寻访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见到一片高山环耸、河谷交错。
在这里,红二十五军为长征做好了政治、思想、组织、军事上的全面准备,陶家河因此被称为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
为什么选择陶家河?因为这里不仅有地理优势,还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牛背脊骨战斗历史遗迹。
c安自启退休前是陶家河乡文化站站长,曾大量走访收集红军历史资料。一只“小木雀”的故事,让他难以忘怀。
陶家河西北面有一座“牛背脊骨”山。1934年10月,敌方进攻陶家河。红二十五军与敌人激战两天,消灭敌军数百人。
牛背脊骨战斗后,7名红军伤员伤重无法转移,留在村民陈洪元家中休养。陈家人白天将他们送进山洞躲藏,晚上接回家中红薯洞休息,想方设法为他们找吃的。
后来,6名伤员陆续归队,但陈家救助伤员的事情被敌人发现。为让陈家脱困,最后一名伤员宋大有主动暴露自己,被敌人活埋。
养伤的陈排长曾雕刻一只小木雀送给陈洪元的儿子,几十年过去,陈家一直珍藏着这只小木雀,想念着亲人般的红军战士。
踏上牛背脊骨战斗历史遗迹,当年的战壕仍清晰可见。山路上,还竖立着几座无名烈士碑。
“浓浓鱼水情,令人动容。”安自启说。
牛背脊骨战斗纪念碑。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正式出发,开始长征。一路上,他们运用在陶家河建立根据地的经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主力从2900余人扩大至3400余人,成为长征中唯一一支人数不降反增的队伍。
2023年,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建成开园,让更多人有机会探寻红色历史,感悟长征精神。今年仅国庆期间,园区就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革命历史陈列展内对红二十五军的介绍。
红二十五军炊事员陈汉卿用油纸包好文件藏进行军锅,一路背到陕北。文件无一份丢失,内容无一字泄露。(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摄)
牛背脊骨山上树立的无名烈士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曾雅青 摄)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