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风尘仆仆不是载誉归来,而是作为云南省政府龚树生教授工作站负责人,龚树生踏遍云南红河、普洱、玉溪等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授课和手术表演。他每年都带领团队去云南,坚持10多年如一日始终如一,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也都留下他帮扶的足迹。
龚树生,首都医科大学耳聋疾病临床诊治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助听器人工耳蜗专业委员会学术专家组副组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WHO中国防聋合作中心常委、首席专家。他主持或参与承担“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卫生健康委行业基金等多项课题。曾获“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多项荣誉。
1984年,龚树生从咸宁医学院毕业,留校工作3年后,考取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研究生;2年后免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第一位医学博士。毕业2年后被聘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被任命为科室副主任;4年后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1年后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科技处处长。38岁时,成为同济医科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导。
2007年,龚树生毅然放弃各种职务,举家“北漂”,进入北京同仁医院工作。学术追求也从同济医科大学转移到首都医科大学。鉴于他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方面的成绩及经验,同期被聘为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处长。
到任伊始,他接诊一位严重搏动性耳鸣的患者。患者患病18年看了20多家医院的100多名大夫,做了各种的检查,花费了20多万元,可是治疗毫无效果。患者一度想自杀,绝望之际找到了龚树生。面对这样一个毫无头绪的复杂病例,龚树生凭着多年的耳科学经验和对患者的高度责任感,尽力探寻真相。他全面搜索和阅读可能相关的文献,最终初步锁定患者的耳鸣是由乙状窦相关病变引起的。当时国外的病例报道有限,国内更是没有先例,缺乏真正可参考的手术经验。望着患者乞求的眼神,龚树生决定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克服潜在风险,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备受折磨的耳鸣消失了,身体和精神心理都逐渐恢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至今,龚树生带领的“搏动性耳鸣诊治和研究中心”,成为国内诊治相关耳鸣患者最多以及研究最深入的团队,并主持发表了相关的指南及诊治规范。
每到龚树生的门诊日,耳鼻喉科的诊区内总是异常地拥挤,每次接诊都是五六个小时,连喝水、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学生劝道:“老师,您少加点号吧。您太累了!”但他却说:“病人都是天南海北不远万里来的,有时候在北京住好几天,就是为了找我看病;每个病人我也就诊疗十几分钟,我都觉得心有愧疚。这点困难不算什么,能看就尽量看吧。”龚树生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于每位患者的提问,他都耐心认真地解答;对于来京就医不便的患者,他就利用不多的休息时间,在网络平台细心回答。为此,工作到夜里十二点已是他的常态,很多患者都是在一觉醒来,惊喜地看到了自己焦灼等待的答案;对于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他总是尽量帮助减少治疗费,把自己的公益资源有效地留给最需要帮助的患者。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教授、导师,龚树生身上仿佛有无穷的生命能量。做人的善良、豁达,做事的尊重、坦荡,做学问的严谨、执着,无一不成为其人格魅力的诠释。
他悉心解答学生们提出的临床问题和科研困惑,同时,也给予学生们父亲般的关爱。一次,门诊来了一位换药的老人,几名女学生就赶忙做起了换药前的准备,谁知道龚树生一脸严肃地请她们出去。待换药完毕送走病人,才把她们叫到跟前,说:“这是个恶性肿瘤患者,由于治疗需要,在术区局部放置了放射性粒子,可能会对你们女孩子有潜在的不良影响,所以才让你们离得远一些。”有位女学生问:“老师,那对您不也可能有影响吗?”龚树生笑了笑说:“我老了,不会有事的。”
尽管临床、行政及公益事务非常繁忙,龚树生总惦记着他在读的每位学生甚至他们的个人情况。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研究生,总是时不时会问起:“最近生活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每次出差到一座城市,他都记得哪位学生在这里工作,有没有需要他解决的问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博导,龚树生的学生超过百人,遍及全国各地,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了博导、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传承着师门做人和做学问的准则,遇到困难或步入人生关口依然会聆听老师的教导和指点。作为老师,龚树生的学生数不胜数。工作之余,到全国各地各级医院授课和手把手带教手术,都托举和帮助有才华的年轻人。只要有人愿意向他学习,龚树生总是倾囊相授。他常说,“我教会的不只是一位学生,而是帮助一方百姓。”
2015年至2022年,龚树生担任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7年的时间,他将仅有30张床位的小科室,扩建到固定床位118张,规模居北京市第三位。作为团队的表率,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室发展管理,人才队伍培养,团队文化建设,让科室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和创新,成为医院重点发展的十大学科之一。科室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增至6项。
他带领团队研究特发性颅高压与搏动性耳鸣之间关系,同时,还发现很多耳鼻喉科相关疾病,如脑脊液耳漏、脑脊液耳鼻漏、上半规管裂、耳鸣耳闷头晕,甚至咽喉疾病OSAHS都可能与其关系密切,且有太深的学问。
大医者无不德艺双馨。龚树生是一位胸怀大爱的医者,施予爱,也传递爱。
2015年,一位来自陕西的企业家,感恩于人工耳蜗为他重新打开有声世界之门,感谢龚树生为他带来的新生。龚树生拒绝答谢,他心系那些因为经济原因被耽误的患儿。企业家被龚树生的人格感动了,先后资助120万元,成立了“友谊爱耳慈善基金”,救助了100多位贫困家庭的聋儿,为他们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回到了有声世界,并希望帮助更多像他一样受困于无声世界、渴望感知美好生活的患者。
龚树生热爱公益,2021年当选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第六届理事会的理事长。他带领团队扩大公益的边界,增加公益的深度。到祖国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职业噪声损伤的工厂一线实地考察,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计划和公益项目;和互联网医疗、高新技术公司、医学转化公司等合作,促进科技回馈社会。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听基会获得2023年度十大华夏公益基金奖。
公益情怀、故乡情结。龚树生每年利用探亲的时间,都为家乡赤壁的患者进行一次义诊。每次接诊的患者都排着长队,一个上午接诊五六十人,最少也达三十人。通过接诊,这些年及早发现了一些患者的鼻咽癌、下咽癌、上颚癌、喉癌等疾病。有时通过做简单的手法复位,解除了一些常年眩晕的耳石症患者症状。有些病人带着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来到诊室,离开时都高高兴兴地告别。
他坚持10余年都与家乡亲人互动,不遗余力扶持家乡医疗。他认为,这是举手之劳,是连接家乡亲情的纽带,是为亲人解除痛苦的良好机会。
大医精诚,始于至善。他常说,“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更能感受普通老百姓的不容易。当医生,首先要把心放正。”龚树生恪守医者仁心,四十年行医路,他走得忙碌而坚定。
扶伤济世,仁爱博精。龚树生是一位精益求精的医生,一位穷根究底的学者,一位桃李天下的老师;还是一位魅力四射的社会活动家。他让更多患者听见了爱的声音,他通过专业力量和家国情怀让中国听力医学公益事业落地生花。(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丁纬)
编审:吕蓉
编校:辛晓莉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