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文/卢成
红安县太平桥镇的顺坤农副产品加工厂企业制作的油面是红安八大土特产之一。又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红安人。他们一生产的手工油面可谓“面中极品”,它又称龙须面、挂面、寿面等,是用盐、倒水河水和面,拉扯成一根根银丝细面,撒抹食油以防粘连,手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表层水分,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加工制作而成。
如今,这里的油挂面和生产的多种品种的豆丝,深受广大销费者的喜爱,他们的产品已广销红安,武汉,及全国多地。
据传,元末年间,朱元璋率兵与元军交战时路过红安此地。当时太平桥乡大路边东处有一水港(现在的河滩,属于倒水河支流),水又深又急,河面上只有一座木桥,而后面追兵将至。朱元璋仰天长叹道:“过了这个桥今天就应该太平了吧!”果真如此,当他率领的数百军队从桥上刚刚渡过,追兵便至。其时木桥已被朱元璋下令拆掉,元军只能望河兴叹。
当地老百姓为了报答这位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的大英雄,村民们当天煮了好几大锅油挂面和豆丝来酬劳朱元璋及他的部下,这其中做油面的工匠就包括有刘长顺的先辈。
后来为了纪念朱元璋,村民自发筹资在那条河上修建一座桥名叫:太平桥。尔后红安太平桥乡的油面被很多跟随朱元璋的首领推荐,被选为宫廷食品,故有“龙须贡面”之称。
红安油面起源于大别山地区,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刘长顺的世代都是做油面的,以做油面为生。这种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成为了该地区特有的传统面食。以优质面粉、菜油、食盐等为原料,纯手工精制,细如游丝,光滑油亮,其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品质上乘。
红安油面的制作过程全部为手工操作,包括配料、和面、饧面、盘条等工序。这些工序对天气,温度、湿度及食盐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红安油面的制作主要依靠祖传师承的方法传承。小时候,刘长顺的父亲经常带着他,从和面,兑水、饧面、盘条,每个工序都要手把手地教给他。
红安人大凡有老人庆寿,小孩出生都得宴请三亲六眷、亲朋好友,那饭桌上必有油面。宾主在饮酒尽兴之后,主食不是米饭,而是每人下一大碗油面,那叫.吃“长寿面”,且红安一直沿袭至今。
春节是万家团圆之时。 远在天涯海角的游子无论手头工作有多忙,都要想办法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如果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也总是虚位以待,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而油面是缺少不了的食品。
家乡新生儿降临有吃喜面的风俗,凡产妇娘家人、亲戚朋友接到报喜之后都要携带一定的礼品前来贺喜,礼品主要有油面、鸡蛋、红糖、一起布等,以示祝贺。按照民间俗制,吃喜面大多安排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或九天,有的满月时。“喜面”是清水下细面,外加葱花、鸡蛋做成的面食,简单易做,操作方便,“细”谐音“稀”“喜”,长长的油面条寓意“长寿”。
小时候,刘长顺跟在父亲身边,看见父亲在阳光明媚的冬日里制作油面的场景。父亲舞动双手上下翻飞,不停地从木架上拉扯面条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他的脑海中,历久弥新。父亲两手左右开弓,匀称比画着面线,他的手中那两根木筷像现在乐队演奏指挥舞动手中的“棒子”,也像现在的歌手边拉边奏手风琴……油面细若游丝,芳香四溢,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似洁白的绸缎随风飘荡……
父亲对他讲:“我家世世代都是做油面的,你的大伯,二伯,堂哥,及表哥都是做油面的。老话说的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干任何时都是万事开头难,做“油面”之初的和面、醒面很关键。和面要先慢后快,顺时针方向反复均匀搅拌,加水恰到好处,水分过多过少都和不成团。好比一个团队一盘散沙,形成不了凝聚力”。
他还说过,“醒面”就是把“睡着”的面“唤醒”。将和好的面团静置,等面团中的水分与面粉颗粒充分融合,使面团稍微变软一点。在此过程中麸蛋白颗粒之间凭借水分的作用相互粘连在一起,从而形成面筋。面筋使面条制作过程中更适合于拉伸,弹性和延展性更好,其成品口感也更加筋道。
过去,民间土法添加蓬灰水增强面筋。父亲经常笑侃:“做油面的过程就像种子四季生长期,和面、揉面、醒面好比春天泡种——催芽——播种;盘条、上架、静置好比夏天除草、施肥——管护——茁壮成长;分条、风干、晾晒好比秋天收获——展示——晒制;定型、分割、贮存好比冬天贮藏——备用——交易”。话语可谓言简意赅,比喻恰当,浅显易懂,富有哲理。
手工油面的制作过程复杂,需经过和面、揉面、醒面、盘条、上筷、分条、晾晒、成型等环节,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丝毫马虎不得。否则,一下失误,前功尽弃。
首先将面粉倒入木盆或案板上,按比例添加适量精制盐调和清水,边加边搅和,待软硬适度,直至起面泡,然后将面团密闭静置醒面,使面条更加筋道,有嚼劲、柔软,口感细腻滑溜;接着在案板上反复揉搓,再摊成薄薄的面皮,把面皮切成一个个条坯,进而将条坯揉为小圆条,边揉边抹芝麻油,然后卷在陶(木)盆内,用保鲜纸盖上,静置半天时间进行发酵;用小水竹竿固定在面盆边木架的眼孔上,将面条缠在竹竿上放置通风、干燥处,把面条弹拉成足够的长度后将下端竹竿插于架子相对的下孔;待面条风干一半后,用长筷子或小竹竿进行第一次分条,先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按风干程度依次分条,直到面条又细又长,根根分明,完全风干后即可卸架切断,用白纸条或麻绳捆扎面条中腰部装箱了。
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求不断条,整体挺直,细如发丝,柔软光滑;烹调时煮熟快,不糊汤,不黏结,吃起来爽口而又有韧性,入口即化。
油面其实一点也不油,只不过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芝麻油才得名的,这样制作出来的面条一是滑溜防粘连,延展性和伸缩性更好;二是色泽光亮,表层充满油香味,味道更好吃。
为耐贮藏,制作中添加了盐,下锅时可少用油盐或不用油盐,食用更加简单方便了。油面色香味俱全,倍受人们青睐。吃的时候先把锅烧热,然后往锅里添适量冷水煮沸,加入面条,等面条煮熟了再盛进碗里,用筷子在碗中搅拌几下就可以享用了。如果添加少量猪油和调料,味道更加鲜美。
过去,刘长顺的父亲挑着担子各村各湾兜售油面,一边走村串户一边大声吆喝:“换油面啊!一斤麦子换6两面。
月交替,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手工制作油面的工艺因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产量低、工序复杂等因素制约,逐渐被日新月异的机械加工切面技术替代。
初中毕业时,父亲劝他留在农村,可他想去大城市闯荡,不想和父亲一样过着那种小打小闹的生活。刘长顺随村里人去南方打工,并在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漂亮能干的妻子刘珍玉。
两个年青人,家里条件都比较差,但都阳光灿烂,二人一见如故。憨厚老实的刘长顺对刘珍玉一开口就是这样说的:“我既没有太多文化,家里又贫困,但我拥有一手做油面的绝活,可现在吃油面的人少了,只好在外打工。”刘珍玉觉得这男人本份,实在,应该是能托付一生的人。
其实刘珍玉也出生于贫寒家庭,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小时候她也随着父母学过摊豆丝的活儿。这对情投意合的年青人于2001年组成了家庭。婚后过的幸福满满,接着便是两个儿子的降临。
这时父母亲岁数大了,为了照看父母,夫妻商量决定一起回乡创业,他们用打工挣来的钱,在离家不远的一处朝阳地,盖起了一个加工厂,取名:顺坤农副产品加工厂。在创业开始,困难重重,阻力重重。一没钱扩大经营,二找不到销路。那时候的他们,仿佛被现实逼进一个死胡同。
开弓没有回头箭。 那时,刘长顺最爱听的是《西游记》里的主题歌: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履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
刘长顺在年迈的父亲鼓励下,在妻子的帮助下,他们夫妻俩决定破釜沉舟,大干一场。他们组织全镇十几名能工巧匠,一起共同创业。
现在他们的农付产品除了生产油挂面外,还生产多个口味的豆丝,他们把豆丝做到极致。品种多元化,有:荞麦豆丝、玉米豆丝、黄豆豆丝、绿豆豆丝、后来又创新红苕豆丝,当你看见那五彩斑斓的豆丝后,一定会让你食欲大增。
刘长顺夫妻创品牌理念是:选材严格,工艺考究、质量上层、创新驱动、环保理念、社会责任。他们通过电商,黄商,中商,参加各地食品搏览会的方法,将他们的优质产品推广,如今,在他们夫妻共同努力下,他们的产品已进入武汉多家超市,及周边城市和农村。未来的前景可期。致富后的刘长顺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俩经常做公益活动。
前年,河南发水灾,他一次捐赠100多箱豆丝,还向其他困难群体捐款。2024年6月,刘珍玉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豆丝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2024年6月,刘长顺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油面传统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这对夫妻正在比翼双飞,朝着致富的蓝天飞翔!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