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一、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天然砂禁采、限采等环保政策趋严,在建筑材料市场亟需寻找一种工业机制砂配合减水剂的技术方案,替代天然砂。加之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等级公路里程每年更是超过1万公里速度增长,我省建设市场对混凝土减水剂材料需求空间广阔。
二、产业背景
作为湖北交投建设集团的子公司,湖北交投远大实业公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公司”)目前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一是工程物资集采板块,二是外部物资贸易板块,三是传统制造加工板块,现阶段集采板块与物贸板块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采买+销售模式运作,科技附加值不高,技术研发工作的参与度几乎为零;而制造板块虽然有少量自有技术专利,但专利转化率较低,加之传统制造业自身的弊端,劳动成本逐年上升、材料价格日益增长等,现有企业业务模式很难支撑未来企业经营发展目标。
三、对接过程
根据远大公司的科研发展需要,湖北省智慧交通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智慧交通研究院”)交通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走访、调研,了解远大公司生产经营情况、业务开展情况、创新基础条件,并结合其砂石料的物流贸易业务基础,提出从混凝土减水剂材料方向探索企业发展转型的新思路。
双方经过多次磋商,交流,最终就该研发课题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方向达成一致意见。随后,省智慧交通研究院通过文献资源、专利资源情报检索分析后,发现湖北大学黄教授团在混凝土减水剂技术研发有着扎实的研发基础,经过多轮合作谈判最终形成合作意向。就此,技术需求方、技术供给方通过智慧研究院的技术转移工作终于形成合作机制,相关单位围绕“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专用外加剂的研发及工程应用”项目研发签订了技术开发合同,合同金额60万元。
技术合作交流现场
四、转化实施
经过近半年的紧密技术研发、攻关工作,远大公司减水剂成果经过市内试验、中试测试等多个环节验证后发现已达到研发预期目标,随后省智慧交通研究院协助远大公司进行了减水剂项目产业化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远大公司作出相关产业化工作决策。
2024年7月18日,由远大公司投资建设的聚羧酸减水剂武天西高速复配站在湖北省天门市汪场镇工业园成功揭牌,厂房整体尺寸为20m*10m,面积约200㎡,厂房高度为5m;减水剂复配设备采用2套5吨的复配罐配循环管道,厂房基础建设费用近80万,预估项目年产值可达7800万元。
减水剂复配站揭牌及复配罐照片
五、经验总结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困难是困扰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死亡之谷”,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是我们实现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远大公司减水剂科技成果转化案例的成功,个人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信任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石。智慧交通院作为省交投集团集团层面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在与远大公司和湖北大学合作之间都有着强大的信任基础,这也为三者顺利合作扫清了障碍;二、专业能力是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保障。省智慧交通研究院除了是交投集团级的研发管理平台,更是一个拥有科技查新、知识产权咨询、科技成果评价、技术交易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强大的科技服务业务能力为技术转移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强力支撑;三、定位明确、事半功倍。在本次减水剂科技成果转化案例中,无论是相关单位的合作分工,还是项目本身的市场化、商业化场景,省智慧交通研究院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走访、论证分析,最终才找好各个环节定位方向,这无疑增加了本次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必然性。
(作者: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中级技术经理人学员钟俊)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