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 徐荔 陈雨淳)金秋时节,走进白果乡下村坝村塘里堂外,只见白墙黛瓦、碧水连天、稻田金黄,时尚雅致的民宿、咖啡、餐厅点缀在稻田阡陌之间,让人仿佛置身“诗画田园”。昔日基础薄弱的村庄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环境优美的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这一改变的背后是白果乡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共同缔造”的成效显现。
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开展以来,白果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以理念之变引领发展之变。通过努力,建成了塘里堂外、阿呆的童年、宋家湾、浙商证券生态农场、水田坝、金龙古寨等共同缔造示范院落。
突出党建引领 筑牢治理之“魂”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坚强保证。白果乡健全“乡党委—村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四级组织架构,将党组织“触角”、党建“阵地”和治理链条延伸到基层末梢和治理最前沿,也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循环、传导至千家万户。
“在下村坝塘里堂外试点打造上,我们采取班子结对包院落、党员干部下沉包户、群众党员示范引领的模式。全乡机关党员干部下沉一线,9名党委班子成员按区域分成三组,带队融入党小组开展工作,运用‘包规划、包实施、包效果’三包机制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形成了‘干部干事业,企业创实业、群众兴家业’的浓厚氛围。”白果乡党委书记彭钦钊介绍说,45天的时间,组织群众共创了古树人家、青莲小院、多彩花园三个示范院落。
加强乡村基层治理,核心是人。白果乡一方面深入挖掘、选树和宣传群众身边的榜样,以“小部分”带动“大多数”。全力支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张必斗同志构建全乡“1+12+N”互助养老服务体系,将“银发先锋”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最大增量”。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创建了“一学二帮三娱乐四结合五创新”运行模式,现已成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12个老年协会、142个老年之家,吸纳会员300余人,辐射带动2400余名老人积极参与。通过“斗书记”示范引领,产生“滚雪球”效应,涌现出了常年为留守老人解决“头等大事”的最美理发师周源锡、带领村民致富的“养蜂达人”姚明华、政策小喇叭“快板大姐”罗红梅。同时,白果乡组织机关年轻党员干部成立“8090青年党员突击队”,扎根群众身边,通过脚踏实地的行动,引导袖手旁观的群众,从宋家湾到阳昌隆,从老新街到塘里堂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形成正能量矩阵。
另一方面,白果乡不断加强自治自管组织和群团组织建设,成立小组理事会,负责收集群众意见、推动重要事项共商共议、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人居环境共同整治。水田坝小组理事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以“坝”为家,探索出了“三园四化”(茶园、庭院、菜园,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环境治理模式,把茶园、小溪、农家小院融为一体,创造了没有项目资金支撑,也能绘出山水田园画的奇迹。
突出群众主体 强化治理之“本”
群众是基层治理的主角,白果乡坚持借群众之需谋群众之事,以征集采纳小点子、共同化解小诉求、齐心共建小庭院为切入点,汇聚群众势能。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征集群众意见,线上依托村民微信群,线下借助群众会、小组会、屋场会等广泛听取搜集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一同畅讨村级发展。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塘里堂外”的毛毛虫景观最有说服力。“塘里堂外”建设之初,坪坝中间的一排樟树让建设团队头疼,为保证视野开阔建议全部砍掉。这一提议瞬间让群众炸了锅,你一言我一语认为保留改造成景观最好,如此便有了现在网上爆火的“毛毛虫”。“群众的‘小点子’通过转化应用,就会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金点子’‘金钥匙’。”白果乡下村坝村党支部书记宋斌说道。
白果乡探索实行“一五一十”工作法,小组理事会每周一收集群众诉求,周二到周四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对群众诉求进行调查核实,周五对诉求进行评议,确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最迫切的需要,通过“小事立即办、难事共同办”,明确办理责任,多元参与化解群众诉求,并在每月10日、20日、30日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向群众反馈办理进度。
在获悉桑树坝村胡家湾组群众反映的华新矿山炮震炮损问题后,桑树坝村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小组理事会会长、公道正派的群众骨干等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协调沟通,在化解矛盾的同时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这是白果乡推行“一五一十”工作方法的一个缩影。
推行“一五一十”工作法不是目的,遇事解事才是根本。群众主动说事、党员集中议事、党支部全力解事,让‘一五一十’成为干群关系的联系点、民情民意的搜集点、矛盾纠纷的化解点、法律知识的宣传点、倾听群众呼声的服务点。白果乡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方法,以美丽庭院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按照“政府奖一点、集体出一点、群众筹一点、能人捐一点、社会帮一点”模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多方式多渠道推进“千万工程”项目建设。
下村坝村民主动让地40余亩成就“塘里堂外”村落景区,龙潭坝村民投工投劳共建宋家湾美丽庭院,两河口村民自发拆除棚舍为建设浙商证券生态农场腾出空间。“一路走来,白果乡的面貌发生了质变,干群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白果乡党委书记、乡长谭秋曦说道。
突出人员下沉 夯实治理之“基”
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上,群众满意是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白果乡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推进资源保障下沉、公共服务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动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激励引导“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有效撬动了群众参与自治的热情,摸索出一些解决群众身边小事的小妙招,推动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居民也有了归属感,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
“两河口村浙商证券生态农场建设前有400余平方米连片猪圈,涉及农户多、人居环境差,工作专班通过“天天访,户户到”,实现“零补偿、零上访、零纠纷”拆除,为生态农场落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白果乡两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康厚林说道。
“大家对塘里堂外建设管理工作还有些什么好的意见建议……”10月17日,在下村坝村“古树夜话议事角”里,白果乡党委班子成员、下村坝村委会干部、塘里理事会成员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政策、说变化、想点子、话发展。
为方便群众议事,白果乡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室内+室外”联动的议事协商厅。依托党员活动室建成“党群议事厅”,对全乡所有村统一设置党群议事功能,让群众有固定的地点说事。充分利用村民微信群,打破地域、时间等限制,变“定期说事”为“随时说事”。根据群众白天农忙、晚上在家的情况,创建“古树夜话”议事品牌,拓展多形式议事空间,引导村民依托广场、凉亭、屋场等高频活动场所设立“古树夜话”议事角34个,提高群众议事的便捷性。
“众人提事、众人议事、众人决事、众人监事,没想到这么快就将古树议事亭建好了,以后我们不仅议事更方便了,也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下村坝水井湾组群众对用闲置荒地建起的议事亭赞不绝口。
将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有机结合,运用“三张清单”动态管理,建立“发现—甄别—交办—办理—督办—评价”工作闭环,以“问题清单”促党员干部扎根一线,以“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促问题共商解决,从“管大家”转变为“大家管”。
干部在下村坝村遍访中发现村民普遍认为村规民约没特色、记不住,带回问题后由村支“两委”联合塘里理事会组织修订,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村民会议表决,村规民约“十要十不要”广泛传唱。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