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回忆朝鲜鱼隐山高地之战
熊谷(团风)
(2016年第6期《楚天文艺》封面)
1951年春,我从家乡上巴河镇光荣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走上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前线。我参军的部队是有名的六十八军,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我即被编入我军202师604团二营六连。其时我才十六岁,是连里最小的新兵,还因为我有初中文化,所以被安排当了连卫生员。我就此高兴地跟在连长郭普智、指导员李锦田的后头走上硝烟密布的战场了。
我604团在姚希同团长率领下于1951年8月间即驻守朝鲜鱼隐山高地。鱼隐山在三八线东侧,巅峰险峻,海拔高达1100余米,是难攻亦难守的军事要地。我六连进入鱼隐山高地的前沿阵地,与敌人的前沿距离最近处只有100余米!当时战斗非常激烈,攻坚战、阻击战、反击战交替不断,敌我双方日夜不停的搏杀。敌人曾叫嚣要在当年圣诞节前夺回三八线以北的阵地,侵占整个朝鲜半岛。而现实是同敌人苦战竟达400余天,抗击了敌军三个师的兵力,我阵地仍巍然屹立于敌前,始终把敌人压在三八线以南。敌人称鱼隐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这为我军与“联军”行将进行的停战谈判创造了决定性的有利条件。而这400余天血战的日日夜夜,我军我连是怎样的惨烈、是怎样的智勇、是怎样的艰苦、是怎样的出生入死,我这个身经其战的连卫生员,每每回想起来,都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鱼隐山之战奇惨奇烈
朝鲜战争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我们没有坦克大炮,我们没有制空权,没有制海权,我们只有一般的轻武器,只有手溜弹,我们只有靠大山作屏障,但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智慧,有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而敌方,除有现代化的装备优势外,还有“海、陆、空”的联合配合,形成大范围的立体战。例如有时敌机发现了目标,地形不易俯冲投弹,就会向目标投下烟雾弹,冒出白色的烟柱,再通知炮兵射击;有时炮兵观察所发现的目标炮弹难以击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指挥飞机投弹。整个北朝鲜境内的主要公路、桥梁、山口要道都被敌人的飞机大炮封锁了。鱼隐山阵地被敌人火力网覆盖的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都是战场,无所谓前方和后方,随时随地可以造成伤亡。鱼隐山与周边的各个通道更被敌人的飞机大炮严密封锁,有些主要的地区,敌人事先测算好了,炮兵不用瞄准,飞机不用盘旋,突然袭击,或投弹或开炮都会击中目标造成重大伤亡。敌人的空军有各种功能的飞机,如侦察机、宣传机、重型轰炸机、歼击机、喷气式战斗机等等,几百磅的炸弹爆炸的大坑最少有一丈多深,对任何工事都会被摧毁。敌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在我阵地上慢慢燃烧,不易扑灭,钢板都可以溶化,极具杀伤力和破坏力。敌人的飞行员都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锻炼的,可以挨着树梢低飞,可以超低钻山沟扫射投弹。我们没有高射炮,轻武器不能打,因为不容易打着它反而暴露了目标而遭到敌机的扫射,只有隐蔽。敌人的炮兵也有各种口径各种功能的大炮,有的炮弹在地面爆炸,极具杀伤力;有的炮弹钻进地下很深才爆炸,极具破坏力。敌人的炮兵也是训练有素,掌握了先进技术,以后我们后面有时有炮兵支援,但发射炮弹后马上要转换地方,否则几分钟后,敌人的炮弹可以射入我们的炮位内。敌人的炮群20分钟内可以发射三千发炮弹,使我们的阵地变成一片火海。有时一次战斗持续数小时到一、二天,有时今天失守的阵地,明天要不惜一切代价再夺回来,双方伤亡惨重。有时为了一个无名高地,相互频繁争夺,持续数日,阵地炸成了焦土。阵地见不到完整的尸体,炸弹将尸体埋入土里,炸弹又将尸体炸出地面。 我们的阵地遭到敌人的飞机大炮不停的狂轰滥炸,每天落下的炮弹炸弹少则几百发,多则几千发,真是震耳欲聋,两人面对面的说话也得大声喊叫才能听清楚,你就是待在地堡内,人也是在不停的晃动。有一次,我连三排的三个地堡被敌机发现了,被敌机炸成了几个大坑,在地堡内的人全部牺牲,连一个完整的尸体也未找到。我们的阵地经受400余天的狂轰滥炸,已被炸成一片浮土,没有一棵树木,没有一根青草,随手抓一把泥土,分不清里面有多少钢铁。据以后的人讲,鱼隐山的标高被炸矮了两公尺!可以想象,在如此惨烈的战场上,我军要付出多少伤亡代价。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我连不到20天就伤亡过半,但我们每不到20天就能及时补充兵员,以保证连队满员,以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我刚到前线就遇上如此惨烈的战斗,开始是很紧张很害怕的,但经过很短时间的战斗锻炼,就适应了战斗环境,就不再紧张和害怕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完成任务,哪儿伤亡大,我就得往哪儿跑,去救援受伤的战友,我连的干部战士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鼓舞着我,我看到那么多的战友牺牲了,我心里充满了杀敌报仇的恨劲和狠劲。
鱼隐山之战奇智奇勇
面对敌军高度现代化装备优势的攻势,我军不能仅靠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不能仅凭血肉之躯的死拼。我军从来就有智取敌人的传统智慧,能攻善守、以弱胜强、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鱼隐山的前沿阵地,我军我连很快地就发起了多方面的智战,有效地抗击了敌人,我亲身参加的一些奇智奇勇的战略战术还记得很清楚。第一是实施“钻洞子”战术,即利用隐蔽地形,坚筑坑道,深挖地堡。当敌炮轰击,敌机狂炸时,我连都潜入坑道和地堡,有效地保存着战斗力。当敌炮火向后延伸时,我军则从坑道或地堡内出来进入前沿阵地,近距离有效地向敌人射击,打退敌人的进攻,坚守阵地。有时也会突然从坑道出袭敌人的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我连当时挖坑道,没有机械,没有电力,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用钢钎、铁锤打眼,灌上炸药引爆,肩挑背驮,运出土石,日夜施工,轮流换人。没有通风设备,洞内烟雾难以及时排出,容易中毒,不断有人昏倒被马上抬出洞外,躺在地上呼吸新鲜空气,待缓过劲来,又马上参加挖掘。一个几十米长的坑道可以解决许多大问题,既可保存战斗力,又可以储存武器弹药、食品等战备物资。这样,我们就完全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增强了武器装备,改善了阵地生活。我们既可坚守阵地,又可寻机出击,把一个难攻又难守的阵地,变成了一个既可坚守又可出击的强大的前沿战斗堡垒。第二是伏击战术,我连距敌前沿最近,敌阵地植被没有遭过大的破坏,敌人白天的活动有时清晰可见。我连常组成数人的小分队,利用敌炮火射击的间隙,利用隐蔽地形,潜入敌阵地前埋伏起来,当敌人正在向我阵地狂轰滥炸时,他们的地面部队正在休息之时,我伏击小分队出其不意地最近距离射杀上去,必然得手,有效地挫伤了敌人的士气和进攻能力。同时开展狙击活动,亦称冷枪战。我连挑选神枪手,选择好地形,巧妙隐蔽,找好参照物,固定好射击点,当敌人出现在参照物的位置时,马上射击,敌人必然伤亡。这种狙击活动,大大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限制其活动范围,削弱其战斗力。第三是“飞行”特袭战术,我连有个机智勇敢的班长名叫龚良银,我连挑选有战斗经验的战士十人左右,组成“飞行”班,由龚良银任班长,成为我连的快速特种小分队。其特殊任务,就是巧妙地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潜入敌阵地,伺机干掉敌人的岗哨,割切敌人的电线,用手雷炸坏敌人的仓库,散发瓦解敌军的传单,侦察敌人的火力点……。我连的这个特种飞行班可以说给了敌人无数次打击,真是战果辉煌。第四是夜袭战术,我军不仅白天固守阵地,有时组织夜袭活动。当然,不打无准备之战,首先要作认真的侦察,了解和掌握敌人阵地的兵力布署,工事状况,火力点的位置…,利用没有月光的夜晚,利用午夜过后敌人极度疲惫之时,突然出击。频繁地夜袭战斗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作好了反夜袭的思想准备。有时敌人白天战斗失败,亦可能进行夜袭战进行报复,但敌人从来就没讨到便宜,多以失败而结束战斗。
鱼隐山之战奇艰奇苦
鱼隐山之战一开始就是交织战、持续战,战场上攻守交替,日夜不停,我们吃亏的就是后方被敌人封锁,供应很困难。首先,吃喝问题大,战斗时一把炒面一把雪,维持生命,但雪吃多了就异常咳嗽。敌人搞细菌战时,遍地的雪也被污染,不能饮用。有时为了弄一桶水而流血牺牲。在战斗间隙时以班为单位用铝锅在伪装不暴露目标的情况下,弄些树枝,在地上挖个小坑煮米饭吃,有时有咸菜,有时没有。时间长了,普遍发生营养不良,很多人发生夜盲症,主要是缺乏维生素AD引起的,天一黑什么也看不到,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病症,晚上都成了瞎子,不能战斗,敌人攻上来怎么办?以后祖国人民送来大批的鱼肝油丸和维生素AD丸,发给有夜盲症的人服用,才有所缓解。
环境恶劣,阴晴无常,严寒地冻的时间很长,冬天的气温持续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上,六、七月份,山下下雨,山上还下雪,我们坚守在鱼隐山上的400多天里,从未脱下棉衣。由于是高山雪地上战斗,很多人发生冻伤,又无较好的方法预防和治疗,大大影响战斗力。我们的连长郭普智,左脚拇趾冻死了,皮肉都烂掉了,就剰下乌黑的死骨头,非常疼痛,又无法弄掉,苦不堪言,就用棉絮包裹起来,一跛一跳地指挥战斗,未下战场,直到战死在前沿阵地。我的大胡子连长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几十年来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指导员李锦田牺牲后,新来的指导员叫杨发,他左手冻掉了两个手指,但他很豁达乐观,不见愁容。还有机枪班班长的左耳朵冻掉了,也未下阵地,最后也牺牲了。我为连长、指导员的牺牲,为我那么多的战友的牺牲,不知流了多少泪水,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鼓舞着我,鼓舞我连全体战士前仆后继地战斗。
由于总是处于紧张而超强度的活动,又缺乏睡眠,加上营养不良,体力不支,极易疲劳,有时战士摸爬滚打时就睡着了,炮弹打来也不知道跑。有的战士在坚守岗位时,人是站在那儿,眼睛也是睁着的,但人却睡着了,你走到他面前他还没有醒来,这是很危险的状况,容易发生误伤,所以干部和带班的人查岗时,必须要提高警惕,在较远一点的地方喊口令,不然的话,你走得很近,他突然醒来,以为是敌人上来了,第一反应就是开枪射击,结果把自己的人打死了。事实上也曾出现过敌人摸上来杀害了我们睁着眼睛睡着了的哨兵,从而失去最佳战机的重大事故,以后接受教训,站岗的时间缩短为一小时,并增加巡视的次数,以避免类似的遭遇。
(未完待续)
原载2016年第6期《楚天文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