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40年来,百姓腰包越来越鼓——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40年发展综述
湖北日报 2024-10-19 13:39:01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登府

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五峰县、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4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关心关爱五峰各族群众。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推进会,出台支持政策、帮助五峰解决发展难题。

省市单位定点帮扶和武汉市协作帮扶,饱含对民族地区的深厚情谊,助力五峰加快发展。

40年艰苦创业,汇聚了强大发展合力。1984年全县经济总量仅有0.67亿元,到1994年超过4亿元,2004年突破12亿元,2021年跨越100亿大关,2023年达到112.24亿元,总量增长168倍;工业总产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22倍、100倍。今天的五峰,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4倍、43倍——

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五峰曾经是湖北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五峰因时因势不断调整完善发展思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农业提质发展,茶叶、中药材、中蜂产值分别突破12亿元、10亿元、1亿元,品牌体系不断完善,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采花”品牌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因地制宜推进茶产业社会化服务,探索茶企领办、能人领办、村集体领办、配套服务等四大模式,服务主体数量由12家新增到69家,服务队员由155人增加到3171人,75个产茶村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全年茶产业可降本增效1.1亿元。

持续实施万元以下农户收入倍增工程,所有倍增对象人均纯收入实现过万目标,省脱贫攻坚考核及后评估实现“七连好”。

推出全域旅游“十个一”IP和疗休养“五个一”体系,旅游业态由观光型向康养、避暑、研学综合型转变,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五峰成为中国茶旅大会永久会址,2023年共接待游客46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23亿元。

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2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健康扶贫经验被国家卫健委3次向全国推介,中蜂减贫模式入选首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10个最佳案例和《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罗官章、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肖曙光等一批扶贫先进典型。

今天的五峰,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84年分别增长54倍、43倍,富民强县的路子越走越宽,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全县经济总量增长16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22倍——

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五峰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曾经“弱在工业、穷在财政、根子在交通”。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五峰努力破除交通瓶颈,打开山门、联通世界。陆渔一级公路、呼北高速宜都至五峰段先后建成通车;呼北高速宜都至鄂湘界段、宜来高速宜昌段明年内将建成通车;沿江高铁宜涪段、十宜高速长阳至五峰段即将全面开工建设,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五峰正加快融入宜昌半小时经济圈、武陵山一小时旅游圈、武汉两小时都市圈。

在中央亲切关怀、省级倾情支持、全市举力帮扶、武汉对口支援下,历经9年完成县城避险迁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4条外环全线贯通,相继摘得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书香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金字招牌,渔洋关镇被授予“世界茶旅古镇”称号。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保持100%,平均供电可靠率达到99%,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5G网络、寄递物流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8%,被评为全省村庄清洁先进县。坚持共同缔造理念,建成17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飞地经济”突破发展,武汉·五峰民族工业园挂牌成立,入园企业达到96家,生物医药、新能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成型。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35家、9家。

今天的五峰,山不再高、路不再远、地不再偏,天堑变通途,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森林覆盖率80.34%,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

绿色成为最大财富

五峰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991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1.8%。

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自觉扛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森林覆盖率80.34%,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5%以上,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县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探索“茶文旅”融合发展、“林药蜂”立体种养等五大“两山”转化模式。拥有8个省级生态乡镇、35个省级生态村。

突出流域治理,持续筑牢生态本底。对7个五级流域单元严格执行正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投资14.7亿元的五峰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先后获评宜昌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示范县”“百佳深呼吸小城”称号。

今天的五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绿色生态成为五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责任编辑:杨冉冉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