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农新瑜 通讯员 王旭 曾博文
“武昌雄踞胜荆州,混合江湘接汉流。鸥鹭都忘征战事,一樽明月坐西楼。”这是晚清名臣张之洞手书“自作诗册”中的一首《黄鹄矶》,其字体颇类苏轼,自然丰润,笔意开展,跌宕有致,显出张氏书法的鲜明个性。
如今,这件藏于武汉博物馆的藏品,和其他数十件晚清学人的书法文物一起,正在湖北美术院美术馆集中展出。
自10月11日开展以来,作为“尚意维新·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主题书法特展”分展之一的“张之洞与晚清学人书法特展”,吸引了大量书法爱好者前往欣赏观摩。
省书法家协会介绍,晚清张之洞主政湖广时期(1889-1907),兴新学、练新兵、兴实业,不仅其事业达到顶峰,同时也迎来了湖北书法史乃至近代书法史上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的时刻。
在鄂期间,张之洞邀请各领域翘楚来武汉,以武昌为中心的两湖地区,成为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一大枢纽。集学人、书家、宋诗派诗人、收藏家、金石学家于一体的张之洞、端方、吴大澂及其幕府成员的契合交错关系,形成了济济一堂的武昌学人书法群体。书法声名较著者除张之洞之外,还有张裕钊、沈曾植、杨守敬、罗振玉、端方、郑孝胥、黄牧甫、吴大澂、樊增祥、梁鼎芬、缪荃孙、黄绍箕、赵凤昌、顾印愚、刘心源等。而张之洞又是以写苏体而著称的书家,一时“清季苏书盛荆楚”,由此形成了晚清时期、以苏轼书法为主调的宋代“尚意”书风流行的地域书法现象。
据了解,此次“张之洞与晚清学人书法特展”,主办方整理并展出书信、作品、手札等各类书法文物50件,集中呈现晚清以张之洞湖广幕府为核心的书法、金石学术圈的时代影响力。这些文物藏品,系从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档案馆、武汉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等机构借展,其中有28件为原件真迹,22件以复制件形式展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展馆中除了多件张之洞的书法作品、批件、手稿、碑帖题跋、题签等藏品之外,观众还可一睹陈宝琛书《张之洞墓志铭》(拓本)、张裕钊书《张謇母金孺人墓志铭》、杨守敬两湖书院时期对联(纸本)、康有为《行书对联》、梁启超《行书轴》、吴大澂《篆书屏》、沈曾植行书册页、端方行书团扇、梁鼎芬行书尺牍、盛宣怀手札、樊增祥《行书卷》等珍贵藏品。
展览现场,众多书法爱好者徜徉流连,细品先贤笔墨,追寻悠远文脉,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近距离观摩先贤的真迹,感受他们的不凡笔力和才情雅趣,真可谓洋洋大观,令人赞叹,受益匪浅。”书法爱好者王先生兴奋地表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对公众开放至10月25日。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