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陈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近年来,石首市围绕统筹农业稳产高产与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努力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先后荣获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县市、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荣誉。霞松鸭蛙稻大米、“徐锋黄瓜”等七类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称号。
每到农忙时节,团山寺镇长安村鸭蛙稻田里,鸭子逐水嬉戏,青蛙欢快跳跃。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农业与现代生态理念完美相融。农户刘迪富告诉笔者,鸭蛙稻的核心便是在水稻田里放养鸭子和青蛙,在插秧后大约两周时间,放入十来只小麻鸭,等水稻抽穗后,再投放虎斑蛙。鸭子在田间觅食害虫和杂草,其粪便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青蛙则以害虫为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相比于传统水稻种植模式,鸭蛙稻不用打药,也不用施化肥,只需要少量的有机肥,便可以健康生长。长安村党支部书记赵文龙说,利用鸭、蛙、太阳能杀虫灯、信息素等多元生态防控手段,有效代替化肥和农药,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投入大成本,而且种出的稻谷绿色环保、品质高,每公斤比传统水稻收购价高出0.5元,加上每年有两茬产量,亩平均可增收800元,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稳产增收的双赢。
“鸭蛙稻种养模式是石首市首创,其稻田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技术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易湘涛介绍,目前,全市鸭蛙稻种植面积约50000亩,该种植模式集成应用十项绿色防控技术,达到了减药70%—90%,减肥30%—50%的良好成效。
随着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不断推进,如今,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已经逐渐深植于石首市乡村全领域、农业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石首市农业绿色发展的又一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畜禽粪污都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凶”之一,也是困扰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石首市鼓励倡导养殖企业通过种养循环变废为宝,推动生产生态相融合,积极探索沼液还田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石首市农村拥有近200处中小型沼气工程,为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液提供了条件。”易湘涛说,养殖过程产生的粪尿在通过专业机器干湿分离后,固粪可以制作成有机肥,液体则通过沼气池发酵形成沼液,在农忙时节通过支农管网输送至田间地头,达到养殖废弃物全收集、全处理、全利用,畜禽养殖零排放、无污染的目的。
小河口镇群发蔬菜合作社便是沼液还田的受益者,走进合作社内,成片的冬瓜和芥菜长势良好,一片绿意盎然。
“合作社的2000亩农田全部施用沼肥,每亩可以节省肥料成本大约200元。”合作社负责人刘绍志告诉笔者,除了节省成本以外,相比与传统化肥,沼肥作用在特定农作物上,可以让农产品的卖相更加翠绿,而且产量大幅提高,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的冬瓜、玉米等农作物均能增产20%左右。
良好的种植效益,让沼肥受到广大种植业者的欢迎。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沼液还田种养结合模式,石首市每年可以为种植养殖户主体运输3000余吨沼肥,全市使用沼肥的农田面积超过12000亩,不仅解决了养殖户粪污处理难题,也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养殖业和种植业成功构建出一个种养结合的生产生态融合区域。
实现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与农业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石首市将进一步加强与长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强科技引领,引导资源、人才等要素聚集,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创新以“鸭蛙香稻”协同种养、油菜“一菜两用”、设施农业“瓜—瓜—菜”、“双水双绿”为主导的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增强农业品牌竞争能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全力创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