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竹溪“贡米”,始封于初唐,兴盛于明清,振兴于当代。
金秋时节,记者探访竹溪“贡米”原产地——竹溪县中峰镇,处处金黄稻浪翻涌,阵阵稻香扑鼻而来。伴着收割机的轰鸣声、板谷的铿锵声、游客的欢笑声,在感受丰收喜悦的同时,感知着“一粒米,养育一方人,成就一大产业,富甲一域百姓”的千古传奇。
古之“贡品”的喜忧
秋收季节,竹溪天高气爽,景色怡人,位于竹溪县中峰镇彭峪沟村的竹溪“贡米”源产地满目金黄,稻穗低垂、稻谷飘香。稻田里,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抢收稻谷,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古时候,我们这里所产大米,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吃到。”正在收割稻谷的彭峪沟村村民彭世华说,“先成‘贡品’,才有‘贡米’,其中颇有故事。”
在鄂西北地区,有一则流传已久的俗语:“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妇到郧西。”说的是竹溪县盛产优质大米,郧西县的姑娘长得俊俏。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边陲大巴山深处,在海拔400米至800米之间的中峰镇彭峪沟村一带,林茂水清,生态优良,土质肥沃,加之独特的北区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稻谷生长周期长,优质泉水灌溉、有机沃土培植,米质优良,清香沁脾。
早在唐朝,每到稻米成熟时节,就有百余人肩挑背驮、负囊朝贡,将产自竹溪县中峰镇彭峪沟村一带的大米源源不断地送入京城,走上皇室和达官贵人的饭桌,被誉为“贡米”,并闻名全国。
史载,公元684年,李显被母后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房陵。李显带着家眷,从都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途经竹溪县时,早有地方官员在此迎候,并拿出当地最好的东西——中峰镇彭峪沟村的大米,热情招待李显等人。
长途颠簸的李显,一路又渴又饿,吃了用彭峪沟大米做的米饭,大加赞赏。李显用此大米孝敬母后,武则天吃后赞不绝口,当即就把该米封为朝廷“贡米”。李显重回长安当皇帝后,仍忘不了竹溪大米的香甜,指定年年食用竹溪“贡米”。
“人惧名,豕惧壮。”彭世华说,“当时,随着想吃上竹溪贡米的人越来越多,这对竹溪来说就成了一种负担。”直到明神宗时,作为皇家特供米,朝廷加征竹溪“香稻”数十石,当地政府组织青壮年劳力千里迢迢挑米上京进贡,百姓苦不堪言。
本土乡贤献良计,巧解一方百姓忧。当时,出生于竹溪县中峰镇的朝廷大臣徐成楚听说家乡人的苦难后,就给当时的竹溪知县出主意:让他挑选背上长疙瘩、颈上长包的人挑米进京。
徐成楚则暗中让同僚好友奏请皇上,召见那些千里迢迢送米进京的挑夫,皇上见纳贡的挑夫们个个面黄肌瘦、丑陋异常,就问为什么会这样?挑夫们按照徐成楚事先嘱咐的答道:“启奏圣上,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自从前年干旱以后,我们吃了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就人人背上长疙瘩、颈上长包,只能躬着身子走路、吊着颈包出气。”神宗遂宣令罢免此贡,免了乡民朝贡“香稻”之苦。
当代“地标”的名利
竹溪贡米,是地理环境的自然馈赐,是历史人文的长期浸润,在穿越历史的长河中,还有竹溪人的呵护传承和创新经营。
竹溪县地处秦岭东槽区东段南缘,大巴山脉东段的北坡,境内山脉与地层走向一致,河谷曲流发育,峡谷与山间盆地相间,构成了丘陵、盆地、低山、中山、高山等多种地貌。同时,该县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为500至1800小时,平均每天4至5小时。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38天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竹溪贡米的特殊“气质”。
贡米诞生了千余年,却也“沉睡”了千余年。改革开放以来,竹溪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贡米产业发展,接续发力擦亮这一块“金字招牌”。近年来,该县成立贡米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贡米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和管理,高位推动贡米全产业链建设。
2006年,在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竹溪人徐辉、李承乙先后在中峰镇成立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竹溪三元米业有限公司,开启竹溪大米产业化发展之路。
“我们觉得,不能端着金饭碗还到处要饭,一定要将‘贡米’品牌转化为金色果实,让当地老百姓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竹溪三元米业总经理李承乙说。
之后短短几年时间,两家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本地水田资源,推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水稻。他们与水稻研究机构合作研发,统一标准提升水稻质量,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很快,企业销售额呈阶梯式增长,曾经“偏居一隅”的“贡米”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2009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文对“竹溪贡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竹溪贡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了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助于加快“贡米”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提升“贡米”的市场竞争力,对推动“贡米”产业的长足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直到2016年,我们的大部分市场都在省内,于是开始考虑如何让‘贡米’走出去。”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辉介绍,公司组建销售团队,除了直供本地商超、门市部外,派出人员专攻西安、北京、武汉、深圳等地市场。2019年底,该公司省外销量达到总销量的60%,“本地市场大于外地市场”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9月22日,记者在湖北双竹生态食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近200平方米的产品展厅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不同包装的大米,墙壁上集中展示了品牌历史、粮食科普、大米鉴别等内容。
从武汉前来买米的杨先生捧起晶莹光亮的大米赞不绝口:“竹溪贡米生长周期长、凝浆充分、内质丰富、米粒饱满,吃起来口感不一样……”
“从初步验收、清理,到谷糙分离、碾米、抛光,我们的每一粒大米都要经过14道工序才能包装入库。”徐辉介绍。
同样,竹溪三元米业积极搭车电商,利用淘宝、京东、832平台等电商渠道,让竹溪“贡米”香飘全国。
据了解,目前,双竹公司和三元米业的年销售额均过亿元。两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聘用工人、订单收购、联带分红等方式,带动中峰镇、水坪镇、龙坝镇等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9月6日,我市公示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竹溪贡米传说”榜上有名。这不仅是对贡米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保护,更是对贡米产业发展的促进。
如今“融合”的风光
金秋竹溪,天朗气清,山峦葱茏。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的“贡米”文化产业园里,鄂渝陕三省的游人慕名而来:观田野风光,享丰收喜悦,尝地道“贡米”……
稻田里,铿锵的锣鼓声与欢快的脱谷声,音声相合,声声悦耳。正收割稻谷的农民,或直起腰望向舞台,或猫着腰低声跟唱,人人心中充满丰收的喜悦,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稻田旁的农家乐里,浓郁的饭菜香扑鼻而来,让人直流口水;紫黄绿三色水稻绘制的“五谷丰登国强民富”等字样的稻田画,栩栩如生;稻田客厅、彩色步道、驿站廊道等游玩设施,一应俱全……丰收的美景、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着八方游客沉醉其中,感悟着浓浓的乡愁,体验农旅融合的现代田园休闲快乐。
不远处的稻谷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穿梭,一台漏斗状的机器下方,洁白如玉、晶莹透亮的大米像流水一样,进入传送带上的包装袋,又被叉车装进货车,送往武汉、西安、深圳等地,进入消费者的厨房。
近年来,竹溪县依托中峰镇1.6万亩贡米基地,以“有机、智慧、观光”为主题,打造集有机农业生产、观光体验、知识科普、健康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智慧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文旅融合示范园。同时,加强以“贡米”为特色的旅游线路包装设计,培植出“花溪漫漂”“古寨营地”“乡艺花园”“稻梦香居”“米库食堂”“稻田迷宫”“迷你农场”等创意主题网红打卡点,推出“贡米全宴”等特色美食,开展“大美竹溪、中峰贡米”中峰镇首届全域旅游暨丰收节摄影展等文旅活动,让四季无“闲田”,八方都来玩。
“地还是这块地。往年这里还是农户分散自种水稻田。如今却变成了农业大工厂,既带动就业,又提高单产,综合效益十分明显。”9月22日,正在“贡米”文化产业园智能温室里清理托盘的中峰镇青草坪村村民李玉鑫介绍,“在农业产业园务工月工资3000多元,每年还有土地出租金、合作社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
“周六周日一般要提前预订,稍微晚一点来的话,都没位置了,现在一年纯收入有二三十万元。”荷花客栈农家乐老板江涛喜笑颜开。
火爆的人气,推动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快速发展。
让田园变花园,让农民变产业工人、旅游服务人员。竹溪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喻泉源说:“依托竹溪贡米,让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让观光休闲购物互为补充,逐步把产业园变成观光园、文化园、欢乐园。”
发展文旅产业,观田野风光,享丰收喜悦,尝地道“贡品”……昔日的稻田,如今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网红打卡地,实现了从一粒米到满畈香。据统计,如今竹溪“贡米”全产业链年综合收入达5亿元,带动3万余户农民户均年增收6000元。(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郭军 图片为资料图)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