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第三方登录
撕开“特供”幌子 打破“特权”迷信
湖北日报 2024-09-27 15:02:17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张双双

几十元一斤的散装白酒,贴上“特供”“专供”“内供”的标签,摇身一变“特供酒”,一瓶售价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引得不少消费者趋之若鹜。

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明确提示,“特供酒”系非法产品,严防上当受骗,协力共同抵制。

包装是假的。“军工酿酒厂”“国宾专用酒”“外交使节酒”等虚假标签,都是国家严禁使用的。酒水也是假的。所谓的特供“茅台”“五粮液”,实则是以次充好的低端酒,甚至还有酒精勾兑的“生串酒”。

从包材生产到灌装、销售,“特供酒”造假已然形成犯罪链,欺骗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滋长不良风气,严重损害国家机关及人民军队的声誉形象。

“特供酒”之所以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其根源在于不法商家对消费者特权崇拜心理的利用。一些消费者出于社交场合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盲目追求“特供酒”所附带的“特权”和“高端”标签,愿意为“特供酒”买单,甚至不惜知假买假,只为在社交场合中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满足一时的面子需求。这种扭曲的消费观念,不仅让消费者陷入了盲目消费的陷阱,更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特供酒”不是身份的象征,更不是特权的象征,它只是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弱点编织的一场骗局。戳穿这场骗局,既需要政府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酒的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无处遁形,也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揭露“特供酒”真相,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消费者保持理性,拒绝盲目追求虚荣和攀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特供酒”失去市场。

经过持续打击整治,“特供”假酒泛滥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但还要深刻洞察“特供酒”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加大执法力度,从源头上切断假酒的供应链条,从社会文化的根源入手,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弘扬真善美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李娅晶
点赞 0
收藏
已输入0个字
全部评论
  • 回复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查看更多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电子报
  • 湖北日报
  • 楚天都市报
  • 农村新报
政情
精彩推荐
  • 湖北日报客户端
  • 湖北日报官方微信
  •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