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乘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劲风,转型发展的江城黄石迎来了精彩蝶变的扑面新风。
犹记起,一年前的金秋8月,黄石面向全国全网开展了“一句话叫响黄石”城市推介活动。在1万多条推介语中,“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脱颖而出。今年开春以来,市里先后组织两次专家座谈会,来自市内外的近百名文旅体商专家和媒体网络人士在赞同关于“点石成金”推介语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江南聚宝盆,一火三千年”“西塞山前白鹭飞,遇见青绿不须归”“拥抱晶彩黄石,成就精彩人生”等分众化推介语。至此,“一总三分”格局已然形成。
认识黄石
必须从认识黄石的历史开始
3500年前
智慧的楚国先民们
在黄石地区
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铜矿
开采鼓铸、大兴炉冶
也让世人
第一次记住了能“点石成金”的黄石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能“点石成金”的黄石“浑身是宝”
矿藏富集、矿产丰饶
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
鸟瞰黄石
“纵观整个湖北发展史,曾有过数次领先于全国的时期,其中黄石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23年早春时节,新华社湖北分社社长惠小勇带领采访团队数次走进黄石、历时月余写下万字雄文《<小燕子>唱起地,不只是“钢的城”》,他在文中如是评价黄石。
在黄石
诞生了
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
大型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大冶铁矿
建成了
湖北第一条铁路——大冶铁路
分布着
远东第一水泥厂
中南地区第一大电厂
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
长江最大的运矿港口等
时至今日
大冶铁矿、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
多个百年老字号企业
仍焕发勃勃生机
大冶特钢生产车间
当代文化大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在黄石录制《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节目时曾表示:矿冶文化是黄石最大的特色,工业文明是黄石最大的优势,丰富的工业遗产是黄石文化自信的底气。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亚洲第一天坑”
从历史逻辑看
黄石以石命名、因石成名、靠石扬名
“点石成金”
是对矿产宝藏的怀念
是对矿冶工业的遥望
是对矿冶文明的尊崇
黄石文化界领军人物、湖北理工学院校长李社教说,黄石延绵3000多年的炉火呈燎原之态,持续引领时代的科技潮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黄石矿冶文化表现出的唯一性、独特性、先进性和延续性是不可复制的,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独树一帜。
华新旧址
1950年
黄石正式设市
并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重点建设的工矿特区
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的华新水泥厂、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在黄石拔地而起,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儿歌《小燕子》反映的就是当时黄石厂矿林立、机器轰鸣的工业大会战火热盛况。
大冶有色冶炼厂全景
依托矿产资源和工业基础
早些年的黄石有
“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
“服装新城”“劲酒之都”
五张“城市名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
“城市名片”也需与时俱进
黄石磁湖
“一句好的城市形象宣传语,必须生动准确的概括其历史、积极科学的展示其未来以及体现人民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曾担任黄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的黄石市文化名人李声高认为,“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这句话完全具备上述特点。
他说,黄石是矿冶城市,原材料基础雄厚,“石”是黄石的根和魂,城市也是以“石”命名。“金”是从石头冶炼出来的初期形态,随着时代发展,黄石的“金”已经变成了资金、金融、信息和现代化产业集群,成为了含“金”量越来越高的经济符号。
“最关键的是‘点’,没有人‘点’,石头永远变不成金子。”李声高说,黄石是一座被产业工人挑在肩上的城市,黄石人民用汗水收获荣光、用荣誉见证梦想,孕育出了骨子里“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也正是这种精神特质,推动城市不断向前。
当下流行一个词叫“人设”
立稳城市“人设”、描绘城市模样
解决存在感和知名度不高的问题
“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
就是答案
谈起黄石,黄石人是骄傲的——
这里是矿冶之都
三千多年“炉火”不熄
这里是钢铁之城
中国近代工业发轫之地
大冶特钢刚出炉的钢棒
这里谈笑有鸿儒
李白、苏轼、刘禹锡都曾留下名作
张志和一首《渔歌子》传唱千古
西塞山
这里孕育大国重器
毛泽东主席
1953年、1958年两次视察黄石
“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从实践逻辑看
黄石目标远大、敢为人先、勇闯新路
“点石成金”
是对敢于改革的点赞
是对勇于创新的鼓励
是对善于创造的褒扬
黄石团城山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
黄石锲而不舍追逐现代工业梦
成为第一批国企改革的试验田
一批企业通过改革创新
在困境中涅槃重生
华新亿吨机制砂项目
东贝机电
“一座城市的形象宣传语,应该真实反映这座城市的实力、活力和魅力。”李社教认为,“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与黄石这座城市的发展是一脉相承、高度契合的,“黄石将‘点石成金’拓展延伸到了更高的层次。”
“只有落后的技术和产品,
没有落后的产业。”
黄石持续实施“百企技改”工程
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900亿元
推动钢铁、有色、建材等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先后4次获评
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
优秀等次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振华化学
产业在转型,城市在变好
人人都知道黄石因矿而名
却鲜有人知这里依港而兴
199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
黄石港
作为湖北省两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之一
正式对外开放
黄石也由此拉开了
连续13次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的序幕
黄金水道
2015年
黄石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
整合全市港口资源
在水深条件最好的棋盘洲
以海港标准建设黄石新港
黄石新港码头
黄石新港公水铁三式联运货场
如今
这里已成为
长江中上游最大散货和件杂货码头
万吨货轮可全年直达
黄石新港全景
全球最大口径球墨铸铁管
沪士电子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华新1907文化公园
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举行的茶文化节
“西塞山前白鹭飞,遇见青绿不须归”的黄石
山清水秀、襟江怀湖
工业发达、人才富集
实现了
从传播落实到人的“点石成金”
叫响“黄石,一个点石成金的地方”
正合其意
在专家座谈会上,黄石市委党校副教授柯凌云建议,要树立大外宣理念,构建大外宣格局,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向谁讲”,持续讲好黄石的经济、文化、潮流、成长、开放故事,充分展示宣传好黄石形象。
文字:易木生 刘舒晨
图片:柯恒 石勇 周巍 何戈
视频:姜博 杨等平
制图:龙凤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