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看全部{{ item.replyCount }}条回复> 查看更多回复>
- 查看更多回复>
清晨,尚不足七点的宁静中,李磊已细心佩戴好助听器,踏入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门,翻开今日教学的第一页。21年来的每个教学日,李磊都会早早出现在校园,他凭借专业特长传道授业,在特殊教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李园。
李磊,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劳技、信息技术和康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特教园丁”、“湖北好人”、“武汉楷模”、“武汉市技术能手”、“武汉市教育系统十佳服务育人党员”、“武汉市师德建设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届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今年8月底,李磊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母子教师薪火相传
“我的老师成就了我,我也想成就每一名残疾学生的精彩人生。”谈起成为特教老师的初衷,李磊对他的教师母亲充满感恩。
李磊1岁时,因发高烧注射庆大霉素中毒导致重度神经性耳聋,从此坠入无声世界。为了让他能够开口说话,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母亲发挥专业特长,制定一套详细的语言康复计划,每天都会抽出课余时间教他认读汉语拼音。
“你摸摸喉咙,感受发音时鼻、喉、舌根的颤动规律。”在童年那段艰难的语言康复训练时光里,李磊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拿起他的小手让他抚摸自己的喉咙,一遍又一遍为他演示发音的口型。
一个简单的发音、一句日常交流用语,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李磊读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哪怕舌头咬起了血泡,也从不气馁。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式语言康复训练,李磊终于学会了开口说话,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走进了学堂。
2002年,李磊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理工学院计算机及应用专业。2003年,他来到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从事电教教学及设备维护管理。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残疾学生接受教育有多么艰难,我希望帮助孩子们像我一样正常融入社会。”在母亲的影响下,李磊心中萌生了教书育人的梦想。面对自己吐词不太清晰的弱点,李磊选择教授对语言表达要求不高的劳动技能和信息技术课程。面对专业不对口挑战,李磊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知识,记录下了超过40万字的学习笔记。
2004年,李磊如愿站上讲台。多年来,在李磊的悉心引领下,先后有80多名残疾学生顺利毕业,在各自的生活舞台上绽放光芒。他们中有人成了酒店帮厨,有人成为建筑工地上的熟练瓦工,有人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还有人成为了忙碌的外卖骑手……
“李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对微机操作充满了热爱与信心。现在,我在残联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制作科普图文,为其他残疾人朋友提供帮助与便利,这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聋哑学生姚丹丹(化名)满怀感激地说。
每一堂课都是动画奇遇之旅
9月9日,记者走进李磊的课堂,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积极向上的氛围。
“快看,这是什么?”李磊用不太清晰的嗓音仔细且缓慢地提出问题,他轻触屏幕,一个红色碗跃然其上,瞬间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小朋友们的小手如同雨后春笋般高高举起,争先恐后地喊着:“这是碗!”
“非常棒!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装食物的碗。”李磊笑着给予肯定。屏幕右侧,一场奇妙的汉字“变形记”正在上演,“石”与“宛”两个字符缓缓出现,在动态效果的巧妙配合下,它们缓缓靠近,最终完美融合成“碗”字。“哇!”这一刻,孩子们的眼中充满了惊奇与赞叹。
李磊的课堂,是一个色彩斑斓、生动有趣的动画世界。精心设计的动画画面、引人入胜的教学视频、悠扬动听的童声儿歌,都是他用心血与智慧编织而成的课件。
这样一堂35分钟的课程,李磊往往需要准备一周甚至一个月。
由于劳技课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李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网上搜集相关内容,精心筛选适合聋哑或智障学生的内容,将其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动画。他还会详细编写教案,化身“第一位听众”,反复试讲,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法,力求每一个知识点都能以最直观、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我开设的劳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能力,烹饪、体操、计算机技能等课程能让学生们学会谋生技能,我希望他们将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李磊说。
聋哑学生刘晶(化名)在李磊的烹饪课上跟着动画人物学会了洗菜、切菜和基础的炒菜技能,2012年毕业后成为一家餐厅帮厨,如今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多元工资。每当刘晶的家人在新洲街上遇到李磊,都会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表示感谢:“以前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生存问题,她现在能养活自己,我们放心了。”
“李磊老师的劳技课是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黄敏介绍,李磊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时刻把学生冷暖放在心上,总是最早到寝室看看学生的生活情况。他对同事也很热心,时常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技术,指导和帮助其他老师制作课件。截至目前,李磊撰写的论文、制作的课件微课等在全国省市区相关比赛中获奖63次。
16年送教400余次
在新洲区偏远的农村角落,很多残疾孩子渴望汲取知识,然而由于身体难以踏入校园殿堂。
2008年的秋天,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新洲区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指导中心,中心决定组织4名骨干老师为新洲因重残而无法到校上学的残疾孩子送教上门。
李磊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场爱的“接力赛”。“每一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放弃他们。”于是,他主动请缨,自愿前往偏远农村的残疾学生家中,用双脚丈量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李磊穿越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驱车往返百余公里,放弃休息时间,坚持每个学生每月上门1次,送政策、送知识、送康复、送技能……
2016年6月,李磊得知阳逻街有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孩子无法生活自理,决定送教上门。
“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具有独立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能力。”由于该生智力低下且健忘,李磊因人制宜为他制定了生活技能个训计划。他把穿衣服分解成若干个步骤,一步一步示范,手把手教他扣扣子,每一个动作陪着学生练上几十次至百次。3个月的辛勤耕耘,该生有了好转,能够自己穿上简单衣物。
16年来,李磊累计送教400余次,让7名陷入困境的残疾孩子通过接受教育看到希望,重获新生。
李磊的爱心行动也如星火燎原,团队从最初的4名教师扩展至32名教师,服务范围从8名学生迅速扩展到110余名学生。
李磊深知“教育之外,尚有生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全方位关怀”的真谛。近年来,他凭借个人诚信与满腔爱心,积极奔走,成功争取到近20万元的爱心公益物资,精准对接130名重残孩子的实际需求,缓解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我是一名党员教师,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哪里困难,我就去哪里,毫无怨言。”面对赞誉,李磊谦逊地表示。
(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吴思 柯岱宏)
-
回复